“跟群众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一起干!”
驻到村里后,如何取得群众信任,是陈晓磐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在部队时陈晓磐就知道,要想办好一件事儿,就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他找到王喜林,要求开村里党员会议。
党旗下宣誓、上党课,陈晓磐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村里党员干部素质。他让大家分析造成村里目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对策。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村里群众和干部抵触的最大原因就是前几任村委班子没有给群众办实事儿,跟大家有隔阂。
“消除隔阂,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跟群众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一起干。”这一点陈晓磐非常清楚。可应该先做点儿啥呢?
大袁村地势偏僻,交通不便,雨季时河渠泛滥,村民出行困难,几乎成为一座孤岛,“就从清理村后面的马沟河开始”。
陈晓磐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利用一周的时间,对近1公里的河渠淤积污泥进行了清理。
之后,他又想起了第一次到村里来经过的那条从107国道到大袁村3.5公里长的路。而把这条“大坑路”修平整是大袁村每一位群众的“畅通梦”。
陈晓磐和王喜林到处联系,最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修路的资金终于筹到了。
修路的日子里,陈晓磐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三个多月后,一条宽5米的平展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村里群众叹服:民警陈晓磐人实在,不是来走过场的。
村民逐渐和他熟识起来,见到他,也会主动打个招呼:“晓磐,你来了。”
有人提议,应该把这条路叫做“晓磐路”,竖个牌子在路边,陈晓磐听到这个想法后说:“我哪敢贪这个功?这路是大家一起修的,是咱的‘团结路’!”
如今,路的北边,是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文化大院”、“妇女之家”、“人口学校”分布一侧。去年,紧挨村部又修建了一个漂亮的幼儿园。村民逢人便讲,俺大袁不再是“孤岛”,成花园了。
路修好了,村里漂亮了,兼职村支部副书记的陈晓磐又考虑起了村里的实业问题。针对村里剩余劳动力多和出售农副产品难的现状,他又协调县农行,采取小额贷款和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5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村办农贸购销公司,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运行,有效解决了村里的发展大计。
大袁村近3000亩耕地少井缺电,陈晓磐来后,与这部门那部门一次次协调,终于获得了六眼免费机井和100万元埋电线建设的拨付款。
……
站在“团结路”上,听着村民的讲述,放眼望去,天远地阔,这条路从村里出发,一直往外延伸着,好远、好远,伸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里。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做父母的来找子女办事,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
“团结路”的南边,是大袁村警务室新的办公地点,110多平方米的宽敞大房子,是王喜林免费让陈晓磐使用的。王喜林说:“要按市场价,这房子能卖20万,但让晓磐当警务室,我觉得值!”
在警务室门口,一位老人拿着扫把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看到不远处的缝隙里夹着一个烟头,老人走过去,蹲下身子,用手把烟头抠了出来。
老人叫袁殿卿,已经80岁了,他说是自愿来给陈晓磐打扫警务室的,已经4年了。
记者问起老人为啥这么做,老人回答得很简单:“为啥?他帮了我,我就是感激他。”
提起往事,袁殿卿思绪万千,就为了解决宅基地问题,他连续上访了12年。“我到过省里,还去过北京,举着状纸拦过领导的车。”说起自己上访的经历,袁殿卿毫不避讳,“为了告状,我啥法儿都使过,要是这个事儿不解决,我死都不能闭眼。”
正当袁殿卿无望时,陈晓磐搬到了警务室。
这一天,袁殿卿来到这里,一位正在警务室和陈晓磐聊天的村干部示意陈晓磐出去,因为他知道袁殿卿为啥事来,更知道他是个不好惹的人。
陈晓磐笑笑,转身为袁殿卿倒了一杯水。那位村干部摇摇头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