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追记为救群众英勇牺牲的武警学院学员陈洲贵

2013-10-24 09:07: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7月31日,福建东山屿南浴场,突如其来的巨浪将6人卷入大海。暑假回乡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十三队学员陈洲贵当时正在海边,听到有人喊救命,冲入海中救出一人后,又奋不顾身地向海里游去……然而这一去,22岁的陈洲贵就再也没有回来。

瘦高的个子,略黑的皮肤,腼腆的笑容,这个年轻帅气的大男孩,是同学眼中的 “超好人”、队干部眼中的骨干、亲友眼中的好孩子……二级英模、革命烈士、公安部 “为民献身模范学员”、教育部 “全国优秀大学生”,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英雄壮举的最高褒奖。

舍生取义——

生命的最美绝唱

英雄走了,没有留下生命最后时刻的影像,只能从被救者、游客和当地群众的点滴叙述中还原事情的经过。

当天下午,福建东山屿南浴场游人如织,海面突然出现巨浪,有6人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卷入深海区。目击者描述,一名穿着迷彩服的小伙子,一边跑一边脱衣服,第一时间冲进海里救人。“我正在浅海区游泳戏水,突然一个大浪就把我卷到了深海区,两只脚已踩不到沙地,整个人被海水淹没。这时一位年轻人奋力向我游来,使劲把我推到了浅水区。我迷迷糊糊地听到海里还有人在喊救命,年轻人似乎又去救别人了。”获救的广东游客郭某哽咽地回忆当时的情景,“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就是陈洲贵,然而他为了救我们,永远离开了……”在海边长大的陈洲贵怎么会不知道,事发海域海底暗流密布,地形错综复杂,水性好的人也不敢轻易下水,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冲进海中救人。看着他散落的衣物呈直线排列,可以想象,救人时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和片刻迟疑。

陈洲贵牺牲的消息传出,家人和战友们悲痛万分。学院的领导来了,为他带来了一套崭新的警服,要让他以一个军人的标准姿态离开;战友们来了,面对茫茫大海,一遍遍呼唤着最亲密的兄弟,送他最后一程;当地公安机关的领导来了,为他送来了见义勇为确认书,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

“陈洲贵同志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源于他忠诚履行使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源于他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并为此甘愿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源于他作为一名警院学子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大爱情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武警学院边防系主任张保平在追悼会上的话,让在场人无不潸然泪下。

“你憨憨的笑容里包含着对每一位长辈的尊重,包含着对每一位同学、战友及陌生人的关怀。你憨憨的笑容里蕴藏着一颗温暖而善良的心,更是蕴藏着渴望在部队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身为军人,你已不负使命,你未走完的路,未尽的责任,未完成的理想,你的同窗、战友将帮助你继续完成!”陈洲贵的姐姐代表家人所讲的话让所有人感动。

武警学院政委崔芝崑紧紧握住陈洲贵父亲的手,悲痛地说: “洲贵同学为民献身了,我们的队伍少了他一个,让人痛心,让人惋惜,但也让我们钦佩,让我们骄傲。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像陈洲贵同志这样的优秀学员,继续完成他没有实现的军人理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忠义两全——

军人的最高追求

英雄的壮举发生在瞬间,积淀在平时。回顾他短暂的生命,陈洲贵时刻用行动在回答对 “利”与 “义”的选择。陈洲贵在他的高中作文 《利与义》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印象中,含 “义”的成语特别多,比如 “舍生取义”、“正义凛然”、 “见义勇为”……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义的追求……

陈洲贵救人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他曾经实习过的漳州市边防支队舰艇大队政委李锋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含着眼泪说:“洲贵做出这样的举动我并不感到意外,在实习期间我就发现,船艇保养、除锈上漆这些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海上执法、跳帮检查,这些危险事他总是冲锋在前。他天生就是一个当军人的料,如果不是遭遇不幸,一定会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从小学到高中,陈洲贵就是一个模范生的“样本”。连续10多年担任班长,多次荣获漳州市、东山县“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称号。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诚实谦虚、思想积极、乐于助人,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阳光少年”。在同学眼中,他学习好得让人羡慕,人缘好得令人嫉妒,加上个子高、长得帅,在班上是一个十足的偶像人物。他从小就十分仰慕英雄,加上父亲——一名退伍老兵的熏陶,使他对军营生出一份特殊的渴望。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陈洲贵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军校,最终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当一名合格军人的信念就在他的心里深深扎根。

进入军校以后,陈洲贵非常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他常说:“不学好本领怎么当好兵,忠诚可靠从何谈起。”强化训练中,由于身体协调性不好,陈洲贵的动作总是显得不那么标准。从那时起,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刮风下雨,总能在训练场上看到陈洲贵给自己加小操,有时还要拉上战友给他纠正动作,直到动作标准娴熟。在学习上他更是不服输——英语底子薄、有口音,他就加班加点练习听力和口语,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队里让他担任骨干后,他学习、训练就更起劲了。工作中敢抓敢管,有思路、有办法,小谈心、小比武、小讨论等活动开展得都有声有色,全班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说起他所在的班集体,全队上下无不交口称赞。

“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壮举,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名军人忠诚、正义之心的驱使。”陈洲贵的队领导说。

有情有义——

青春的最佳诠释

陈洲贵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东山县建兴制冰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母亲没有工作,姐姐是东山县邮政局邮政储蓄所临时工,妹妹正在高中学习,家庭收入微薄,生活负担较重。从小就懂事的他非常体谅家里的实际困难。高中三年,他基本没买过新衣服,总是穿亲戚的旧衣服。到武警学院上学后,他将每个月津贴的一半补贴家用,给自己留下必需的一点生活费后,把剩下的一点钱存起来。

陈洲贵是大家公认的实在人、热心肠,他把十三队的每一位同学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大家对他的这种印象,早在入学军训时就已经形成。那时,训练艰苦,很多同学的脚都磨出了水泡,他也不例外。但他却自觉地把打开水的任务揽到了自己身上。有一次,他拎着五六个水壶不小心滑倒,胳膊上划出了一个大口子,自己悄悄去医院缝了好几针,回到队里,却像没事人一样,照样出操、训练。同宿舍的同学发现后,要告诉队领导,他还连连阻拦:“我还要训练呢,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了整体进度。”一到寒暑假,同学们都归心似箭,陈洲贵却主动要求打扫卫生,并和队干部一起做好队里的安全检查后再回家,不然他会走得不安心。

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每每遇到救助孤残、捐款捐物等活动,陈洲贵却总是特别积极。河北省廊坊市弘德家园孤儿院的孩子们常常会记起陈哥哥。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孩子们,为他们带去学习生活用品,还和他们一起聊天、做游戏,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可亲的大哥哥。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陈洲贵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整个东山岛,激励着武警学院全体官兵。福建省、漳州市的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当地很多群众自发到海边祭奠英灵,到殡仪馆送别英雄。武警学院已掀起了宣传学习陈洲贵的热潮。(通讯员 李晓洁 郭大为)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郭声琨就陈洲贵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