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分局警察训练基地 “分局民警身心健康保护中心”(简称康保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依托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和分局绿色心“晴”心理辅导小组等专、兼职心理辅导师力量,开通了 “400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以“民警心理能力训练系统标准版(公安系统专业版)”等系统为支撑,在分局训练基地、14个辖区派出所及刑警大队、巡警大队、治安大队、禁毒大队、经侦大队五个职能大队投入使用。经过一年多的运转,成效显著,将分局许多民警的心理问题隐患化解在萌芽中。
据统计,目前该分局以1000余名民警为样本,先后四次进行了全面的医疗巡诊和数据调研,收集了大量对民警职业压力的测试情况等信息,初步建立了29个单位、1054名民警的《身心健康档案》,为民警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火墙”。
■案例回放
情绪调和:化解民警职业焦虑
“我去了医院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三项专业且权威的临床心理测试症状均呈阳性,单位领导不准我的假,也不给我调整岗位,就是在有意刁难我,这工作没法干了,我要辞职!”在400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电话中,民警小李情绪十分激动,咨询师采用“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的策略与其沟通,一边认真听取该民警对诊断报告的详细陈述,一边对报告上的数据进行分析。
半小时后,咨询师初步确定小李并未罹患精神疾病,当时处于急性焦虑发作状态,即平常所说的“出现了心理问题”。咨询师认真告知小李,他所参测的临床心理测试问卷分别为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它们在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经常被作为辅助诊断工具使用,随后逐一对其报告中显示的各项检测数据进行解析。当小李问咨询师T分为75.25所代表的含义时,咨询师解释说,T分75.25,大于正常值两个标准差,表示受测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一组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
听到此处,小李沉默了,在与咨询师的共同分析和探讨中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对咨询师“急性焦虑发作”这一鉴别诊断予以认可,并主动要求康保中心咨询师多关注他。此后,咨询师为其量身定制心理咨询方案。经了解,小李是独生子,出生于工薪家庭,2009年从警校毕业后考入成都公安部门,担任巡警两年来,认为巡警待遇低,工作辛苦,没时间陪家人,心里感到苦闷,有时表现浮躁,与报警人易发生冲突,遭投诉次数较多,觉得当哪个警种的警察都比当巡警好。
咨询师初步判断小李并未患精神疾病,而是由于他对警察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工作内容严重不符造成心理冲突,自己无力化解故选择装病以逃避工作和责任。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让他意识到,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在巡警工作内容本身,而是源于其对巡警工作“绝对化要求”的错误认知。经过咨询,小李学会了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打消了辞职念头并树立起积极投入巡警工作的信心。
联合科研:探索心理治疗机制
“警察职业心理疾病防治与研究”是青羊分局康保中心与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科研合作项目内容,中心的咨询师也在医院进修临床治疗。心理专家团队随时对求助民警提供专业评估、治疗及跟踪服务。“我最近两个月总感觉自己没有精力,疲乏无力,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心情郁闷,还经常失眠、食欲下降、焦虑不安……”400热线那边,派出所民警小王的声音极其低沉。
针对小王的症状,咨询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民警自知力完好,但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和愉悦感丧失,精力减退,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且造成痛苦,处于重度抑郁状态并伴有物质依赖症状。分局立即查明了小王所在的派出所。咨询师调查发现,小王独居多年,身边少有亲戚和朋友,平日下班喜欢喝酒,饮酒量和饮酒时间较为固定,最近他突然感觉自己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工作连连出错,也找不到人谈心,越发觉得生活和工作对他来说都是负担。小王被及时送到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
经医生诊断,小王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发作和酒精依赖综合征。经过专家的精心治疗,在康保中心咨询师和单位同事的照料下,小王逐渐培养起一些兴趣爱好,与家人和朋友联系增多,目前已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情绪状态明显好转,不健康的饮酒习惯也有所改善。(记者 蒋 波 通讯员 唐晨念)
·山东公安厅开展民警心理健康普查活动
·新疆为百余基层民警心理辅导
·苏州公安局成立民警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
·江苏南京举办监管民警心理咨询培训
·河南禹州构建“三位一体”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广东东莞启用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广东东莞启用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启用
·福建强化监管民警心理教育
·广东中山: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成立一年受欢迎
·辽宁开展监管民警心理咨询培训
·浙江升级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