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品尝找工作碰壁的苦涩滋味了。”10月18日,在湖北武汉青山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基地——阳光安置基地,46岁的赵某和妻子阿芳面对面地坐在一张台子旁,不太熟练地做着一种防护袖套。
吸毒夫妻成同事
赵某和妻子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加工防护袖套,一分钟可以做好一个,一天8小时。赵某也没想到,十几年四处找工作碰壁,现在竟和老婆成了同事。
赵某以前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一名钳工,还是厂里的标兵。因家里做生意,赵某成了上世纪90年代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1998年,他染上了毒瘾,家里的百万家财,很快被他挥霍一空。赵某的右腿也因为长期注射毒品,感染后造成股骨头坏死,成了残疾。
2006年8月,痛下决心戒毒的赵某,来到武汉青山戒毒康复中心戒毒,认识了阿芳。小他10岁的阿芳从20多岁开始吸毒。当年8月,他们在戒毒康复中心戒毒期间结了婚,2008年,他们基本摆脱了毒魔,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毒基本戒了,但是一家3口的生活成了问题——3个人的低保加起来,每月只有804元。夫妻俩出去打工,但曾经的吸毒人员身份让用人单位不肯接纳他们。就在他们几乎绝望时,阳光安置基地这个“特殊工厂”让他们看到了曙光。
第一批员工招聘报名火爆
和赵某夫妻成为同事的还有青山区50名戒毒康复人员,其中包括多对夫妻。之前,工作和生存问题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据基地筹办人、58岁的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分局禁毒大队民警周辉志介绍,戒毒人员因身体条件普遍不好,缺乏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没有工作,复吸率很高。
能不能在青山办一家这样的戒毒人员工厂——既可以用劳动换取收入,又可以集中管理,保证社区康复的效果?周辉志的想法得到了青山警方的支持,青山分局拿出了以前石山派出所空出来的300平方米空地,汉南一家企业在此成立了青山君易防护品有限公司。
在周辉志的张罗下,湖北省首家戒毒康复人员工厂办起来了。工厂员工是由街道社区推荐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第一批招聘报名十分火爆——有80余人报名,但由于只有50台机器,最后遴选出50人。
特殊人群安置存在法律难题
记者在安置基地现场看到,工厂坐落在居民生活区中,工人与平常工人无异,工厂里放着音乐,工人使用一台小型机器手工制作一种蓝色袖套,累了还可以到专门的休息室休息、聊天。
另一对戒毒的夫妻阿强和阿玲,现在每天可以做300个至400个袖套,熟练后每天可以做1700个。
“这些小袖套都是外贸产品,可以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公司经理万建军介绍,“警方只负责这些员工的戒毒康复矫治管理,不负责生产经营,公司与这些员工签订的是劳务合同,实行的是任务承包制。”
据了解,目前如何安置这类特殊人群,在劳动法和多个法律领域还是空白,因此,公司遇到了很多困难,如45岁以上人员不能办理社保,而45岁以下员工又不愿因工作停发低保。为了保证这些戒毒人员的合法利益,公司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买了一种组合险。
据介绍,基地投产3个月后,每人每月可产生利润1500元至1800元,按照计件工资测算,人均工资在1200元左右。
“最主要的是,通过每天8小时的简单劳动,能保持身心愉悦,没时间再去接触以前的那些不好的环境,没有复吸的土壤。”50岁的康复人员刘某说。(记者 秦千桥通讯员 余志浩 黄 娟)
·武汉青山区检察院:一村委会曝拆迁腐败窝案
·湖北武汉青山检察首用新刑诉法证据规定
·湖北武汉青山投保见义勇为人直系亲属
·武汉青山区检察院:凝聚“小家”团结“大家”
·湖北武汉青山区:视频推介 镜头追“明星”
·武汉青山区院召开《人本青检》丛书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