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深刻而急剧的转型时期,群众路线的实践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当前的党的建设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又存在着社会角色、社会政策、社会差距多方面的不适应乃至于失范、失效、失调。

    清晰的社会角色定位,不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根本义务。“群众路线就是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外广大群众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角色定位模糊乃至偏差加大,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主仆意识不清,角色定位不明,官僚作风浓厚,高高在上,听不得群众意见、俯不下领导身段,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呈现出愈来愈远之势。更有甚者,唯利是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将职位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不能正确认识所担当的角色,致使干群关系愈发紧张。最后导致党群的血浓于水的鱼水关系衍化成油浮于水甚至水火不容的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

    社会政策的失效失信。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在制定社会政策时,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作风,到基层调研只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未能真正立足实践、扎根实践,未能心系群众、情牵人民,未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制定出的社会政策缺乏实践的指导和群众的拥护,自然社会政策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表现为涉及民生利益的社会政策不够全面完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政策是社会的“安全阀”、社会平衡的“助推器”,能够及时的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然而,当前的许多社会政策,尤其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医疗、教育、住房政策不够完善、全面,不但不能满足广大的群众的现实需求,反而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和社会群体的不协调。

    社会发展加速和社会转型都会将社会差距逐渐拉大,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在于在差距扩张同时,社会经济的调节功能不断弱化,造成各类社会矛盾的积累与激化。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部分地区、部分社会成员快速致富,但也应看到,社会中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仍大量存在,并与发达地区、富裕人群的差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差距的过大势必导致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变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经济差距过大进一步导致了社会成员间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地位受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职业较好、收入较高者往往社会地位较高,其所在阶层利益和呼声容易受到重视。而职业一般、收入较低者的社会地位一般较低,社会影响力较低,社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叶南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