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瓦飞檐的社区大门光彩夺目,粉砌一新的文化墙与参天绿树相互映衬,有居民在健身器材上活络筋骨,一群身着盛装的爹爹婆婆正挥舞红绸带,敲起腰鼓……10日上午,记者走进湖北随州首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所在地——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齿轮社区,看见温馨一幕。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矛盾重重、集体经济负债累累、居民上访不断的老旧企业居民社区,如今成了老人们最留恋的家园。
千余老人的快乐老家
齿轮社区因2000年湖北齿轮厂改制成立,由原齿轮厂职工及家属、工农联合体两个生产队、卫东府河化工厂等三个主要单位居民组成,辖区内还有五六个小型企业,现有居民6500多人,其中老人占20%以上,是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
2011年,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安享晚年。
社区合唱团、腰鼓队45人,全部是60—82岁的老年人,其中一半来自武汉。每周一、三、五,他们会准时出现在照料中心门前简陋的广场上,排练、演唱。
78岁的徐大凤婆婆,退休前是齿轮厂子弟学校的音乐老师,如今家住随州城区,跟儿孙住一起,每天要坐半小时公共汽车来照料中心:“这里老朋友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身心愉悦!”
在日间照料中心二楼按摩室,拥有5套按摩设备。
惬意地躺在按摩椅上的朱育琴婆婆,年过七旬,满头银发:“这里生态很好,空气好,人好,我们老人最喜欢这个照料中心!”她20多年前从齿轮厂设法调动到北京一所中学任教,7年前退休,又回到这里居住。
同在一边按摩的宋太平,由于患上帕金森综合症瘫痪在床7年。自从有了日间照料中心,他每天上午9时准时在老伴搀扶下出现在这里,“到这里来按摩他就有知觉,哪天不来他就闹!”
打造人心思归的精神家园
齿轮社区的蝶变,始自向国家争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
当年,获悉国家要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一班人跑街道和市区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支持,获得了100万的专项资金,建立随州首个日间照料中心。他们用专项资金改造老厂区办公楼1400多平方米,建起图书室、网络室、日间休息室、按摩室等,重新加盖3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用作厨房、餐厅、麻将活动室,还建起随州唯一的社区老年活动的门球场。
在门球场上,能说会道的徐爹爹正带领一群老人打球,他曾是闹着要离开这里的“上访领队”。如今,他已是社区门球队的领队,经常带领社区门球队出外比赛。“我们不仅把这里精神文化搞起来,今年还为社区联合体10多个自然湾修通了公路,花了100多万元,让500多联合体居民出村公路彻底改观!”社区负责人介绍,通过上级项目争取、对口单位帮扶、企业捐助等,社区坚持每年办成3到5件实事,社区面貌大为改观,成为居民心中的精神家园。
做好神经末梢的民生工程
“服务居民,没有捷径,没有止境,我们还要努力实现日间照料全覆盖。”齿轮社区书记张发军说。
据了解,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以行动方便或者有家人照看的老人为主,社区还有10多名老人吃饭、购物缺乏经常性照料,目前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或者邻居临时帮扶。社区准备上门听取这些老人的意见,如他们需要,社区将送饭上门。
一些住在外地的社区老人生病能否报销?社区有关人士说,前不久,一名社区老人随子女在深圳居住,在当地住院花费了1万多元,老人回到社区后,社区及时为之报销了70%的医药费。“要让民心皈依,就要做好社区神经末梢的民生工程,这样才会家庭和睦、社区祥和、社会和谐!”张发军深有感触地说。(通讯员 余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