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浙江

浙江女监借丝绸文化品牌建设推进改造工作

2013-10-21 11:14: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浙江法制报 

  绸载道润物无声 人文监狱大爱无疆

  浙江省女子监狱借丝绸文化品牌建设推进教育改造工作

  服刑人员手工缝制旗袍

  一墙之隔,这里的世界没有繁华,也缺少自由,但也有着让人惊喜的变化:沉闷的高墙,被刷成了色彩缤纷的文化墙;监区宿舍里,古筝余音袅袅;技能学习的课堂上,服刑人员正在手工缝制旗袍。

  古筝、旗袍、文化墙……这些透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元素,无疑带来了丰富的生机和活力。文以载道,润物无声,这种种改变,都源于省女子监狱今年以来倾力打造的丝绸文化品牌建设。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里,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服刑人员失足入狱,犹如春蚕作茧自缚;在民警艰辛教育下,改造自我重新升华,犹如春蚕破茧成蝶; 而以自身努力重塑人生,又犹如蚕丝通过织造,最终变成精美丝绸。

  今年,浙江省女子监狱与丝绸,头一次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填补特色监区文化建设空白的过程中,省女子监狱开拓性地将丝绸文化与监区文化、文化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造工作新风格。

  丝绸,串联监区文化之魂; 丝绸,温润弃恶从善之心。且看高墙内这一缕光洁,清润心扉。

  革新:丝绸文化品牌建设立意高深

  张建华,省女子监狱教育改造科民警,从丝绸文化品牌创意之初至今,他参与了整个过程。

  作为一名“老”监狱民警,在张建华的印象中,监狱往日的监区文化也算活跃。“以前育新艺术团经常出去参加各类普法演出。现在艺术团不出去了,监区文化没有主心骨,平时的活动也比较常规,氛围就渐渐没那么浓了。”

  虽无早年繁盛,但以文化人、以文兴监的意识,从未在省女子监狱中断过,“监区文化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省女子监狱,文化也被服刑人员自觉地纳为高墙内不可缺失的生活内容。”省女子监狱监狱长周晓虹告诉记者。

  带着兴盛监区文化的决心,结合司法部开展的“教育质量年”活动,省女子监狱对如何开展监区文化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在经历一次次思想碰撞后,去年年底,省女子监狱第一次对丝绸这一本土文化符号进行汲取、吸收,开始了丝绸文化品牌建设。

  今年2月,省女子监狱政委吴建国两次召集相关人员探讨,并亲自到兄弟单位及丝绸博物馆参观、学习,探寻丝绸文化与监区文化的交集点。4月22日,“丝绸文化与监区文化建设研讨会”在监狱召开。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把丝绸文化融入监区文化、构建省女子监狱的精神家园,进行了论证并达成共识。

  “省女子监狱将丝绸文化与教育改造联系在一起,创意大胆,立意高深,延伸了丝绸文化的内涵。”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评论员俞柏鸿如此评论。

  实施:绘下丝绸文化五年建设蓝图

  经过多次讨论,围绕丝绸文化品牌建设的《浙江省女子监狱监区丝绸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出炉,监狱计划用5年时间一步步、分层次打造丝绸文化品牌。

  “今年是‘推动年’,我们将在全监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为下阶段‘推广年’‘深化年’打好基础,力争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时代特征、教育特色的科学矫治园地、文化精品高地。”周晓虹对记者表示。

  “这是一条回家的路,路上有开满鲜花的树,还有我回家的一步一个脚印。”监区文化墙上,满是服刑人员在高墙文化主题征文中写下的心声。

  丝绸文化犹如串联省女子监狱监区文化的红丝带,有了这个主心骨,一系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文化墙正是环境陈列布置建设中的一部分。省女子监狱通过监区环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布置,旨在为服刑人员营造心情平静、舒畅的环境,发挥人文环境对身心健康发展潜移默化的矫正功能。此外,文化讲坛、一技之长学习、技能比拼、改造明星评比、改造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在整个监狱系统化开展和推行起来,一幅服刑人员积极向上、努力改造的全景图逐渐呈现出来。

  延伸:丝绸文化与“一区一品”有机结合

  见到刘霞(化名)时,记者难以想象,这个说话低声细气的改造“明星”,之前曾多次因挑衅滋事而被列入重点管理。“是刺绣让她‘静’了下来。可以说丝绸文化让她重获新生。”监区民警说。

  文化建设根在监区。围绕丝绸文化,省女子监狱各监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一区一品”特色监区文化建设。目前,12个监区相继唱响主题文化口号,全部成立了主题文化社团,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目前监区文化品牌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丝绸织绣类的刺绣、绸扇绸伞制作与绘画、旗袍等服装设计与制作;传统文化类的书画社、茶艺、国学;以及文艺演出类的太极扇、江南曲艺等。”教育改造科科长夏炼红介绍说。

  刘霞是八监区灵图丝绣社的一员。参加丝绣社后,经过民警的耐心教育和心理咨询师的矫治,她的情绪日渐稳定、心态趋于积极。前不久她刚和3名服刑人员一起完成了一幅全手工双面杭绣《绣出彩蝶飞》。“我现在完全迷上了刺绣,一有空就动手绣。是刺绣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让我可以在洁白的缎面上绣出心中的梦。”刘霞说。

  对此,夏炼红感慨地说:“教育改造的首要目标是要净化服刑人员的心灵。每一件丝织品的诞生都需要注入精巧的构思、典雅的气韵和精致的工艺,这些都能让服刑人员浮躁的心得以平静。”

  “巧手编织梦想,智慧开启心灵。”在三监区,服刑人员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追求,“新生布袋木偶剧团”成为了追梦场,她们利用废旧的丝绸零料编织布袋木偶,变废为宝,赋予废料以新的生命。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培养服刑人员的兴趣,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是开展监狱文化品牌建设的目的之一;而将原有的监区文化转型成“创意监区文化”,将“文娱”升华为“文化”,则成为省女子监狱更进一步的追求。

  展望:营造人文监狱,构建大爱家园

  虽然仅过去了半年时间,但润物无声的丝绸文化已经产生了“掷地有声”的效果。在前不久全省监狱“放飞梦想重塑新生”文化艺术三项竞赛活动中,省女子监狱取得了佳绩。

  “有了丝绸文化这一抓手,文化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是有了一个可触可感,可以学习、实践、追求的具体事项。”对于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周晓虹认为,柔性的丝绸文化品牌建设摆脱了“就改造论改造”的旧观念,真正做到了“文化搭台、改造唱戏”。这样的变化,弥足可贵。

  “教育改造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降低违法犯罪率,稳定改造秩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将丝绸文化与教育改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这里真正成为矫正恶习、重塑灵魂的特殊学校。”对于未来,周晓虹信心满满。

  丝丝线线,传递关爱与希望

  张宇新,八监区的一名民警,从1983年到省女子监狱工作至今,一直忙碌在一线,是民警敬爱的大姐,也是服刑人员的知心朋友。

  开展丝绸文化品牌建设以来,张宇新所在的八监区成为女监最早开展“一区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的监区。“我们原

  本就有丝带绣的传统,为了配合丝绸文化品牌建设,我们成立了灵图丝绣社,加入了杭绣、苏绣等工艺更复杂的刺绣。”

  灵图丝绣社成立之初,让张宇新烦恼的事有不少。传统绣工艺精细,往往需要一坐几个小时,缺少基础、没有耐心的服刑人员根本坐不住,才学了两个礼拜,报名的30个人里就有一半想退出。

  “其实别说她们,连我们都快打退堂鼓了。当时老师列出的工具清单中,光各色绣线就有七八种。还有绣架,是我们特意请教了文化馆的老师,在她的指导下才买到的。”说到此处,张宇新笑了起来。

  “万事开头难,即使再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抱着这样的决心,张宇新等民警先安抚住服刑人员,“你们都是劳动表现好、手艺不错的,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再坚持坚持。”

  杭绣对手的要求比较高,张宇新和民警买来护手霜,让服刑人员在刺绣前擦。为了让服刑人员更好地了解刺绣文化,原本是“菜鸟”的张宇新就私下跟老师学习,回家上网自学,现在也成了半个行家。

  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看到服刑人员的种种转变,张宇新觉得还是值了。

  服刑人员王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缓,以前,觉得人生无望的她总是“斗”志昂扬,爱惹事生非。民警们试着让王某学习刺绣,没想到一段时间下来,王某成了众多学员中手艺最出色的一个。看到王某的进步,张宇新很是惊喜,便不失时机地鼓励王某:“小王,你看你手艺多好,挺有本事的。在改造时也要继续保持这种认真的态度,争取早日出去。”在张宇新等民警的鼓励下,王某浮躁的心慢慢在刺绣过程中静了下来,平时的改造也更积极了。

  “过去,改造是‘我说你听’,这种灌输式的方式,有时候服刑人员不认同、不服气。现在,沟通多了,平心静气多了,所以同样一句话,她们现在很愿意静下来听你说,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了。”说起这半年丝绸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效,张宇新说她最舒心的就是这个。(记者 李洁 通讯员 郑彩飞 张建华)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浙江宁波法院为灾后重建提供司法保障
·浙江安吉:“1234”工程打造诉讼服务平台
·浙江建德法院解决司法评估质效问题工作纪实
·浙江检察机关全力推进案件管理工作
·浙江义乌首次对污染环境行为追刑责
·浙江台州黄岩推出“关爱老人服务周”活动

·浙江台州黄岩推出“关爱老人服务周”活动
·浙江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拧成一股力量
·浙江公安厅微信
·浙江温州公安局微信
·浙江金华永康消防力促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见成效
·浙江宁波推出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