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王乃玲
听说过选美、选举、选秀,但是您听说过“选穷”吗?这样的一幕最近就在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个班级内上演了,按照学校的要求,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诉说自己的家到底穷成什么样,然后由同学来进行评选(10月18日央视)。
公开“选穷”或许有利于让扶贫资金接受社会监督,但再好的初衷,也该注重程序正义。事实证明,为了避免家庭贫困暴露于公众视线下的尴尬,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宁愿四处举债,也不愿意接受社会或政府的资助——他们像保护隐私一样保护着自己的贫困,唯恐因为贫困而在众人的视线里曝光,进而成为大家眼中的另类。
很遗憾,很多地方或单位不但将贫困群体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甚至连其父母都未能幸免,这样即便救了大学生的贫,也极易伤害他们的心。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如果我们在资助贫困者时不照顾后者的处境和心理,而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甚至炫耀的态度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善举,必然让被资助者因背上贫困标签而更加不自在。
在笔者看来,如此不照顾被资助者的感受,缘于有关部门尊重权利的意识欠缺。很多大学生将贫困视为一种隐私,不愿意他人知道这一信息。基于此,被资助者的贫困信息只要职能部门掌握便可以,大可不必非让他们在千万双灼热的目光下接受“恩赐”。也许有人会说,公之于众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监督。事实上,这理由相当苍白。就像贫困线的划定一样,贫困生的确认并非难事,顶多不过让职能部门在考核过程中工作做细一点。事实上,即便让“地球人都知道”,也未必就真正实现了有效监督,毕竟外界终究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尤其是在陌生人社会,将个体的贫困信息公之于众所能起到的监督作用极为有限。
总之,在关怀贫困学生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贫困也是公民的一种隐私权,进而采取人性化操作,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需要,也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湖北 邓子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