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贵州剑河“十心工作”一线化解社会矛盾

2013-10-18 15:53: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贵州日报 

    因三板溪电站建设而搬迁新建的贵州省剑河县新县城是全国最年轻的县城之一,建城初期该县曾是全省移民人数最多、矛盾纠纷最为突出、移民问题最难化解的移民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中央“12345”政法工作思路和全省“严打犯罪,严管队伍”、“五升五降五强”政法综治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新机制,通过创新“十心工作”一线化解工作经验,实现了社会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在前沿、在一线消化,社会管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2012年、2013年相继荣获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单位、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2012年“两加一推”满意度、“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满意度”分均排名全省前三位。

    “十心调解”一线化解纷争

    “十心调解”一线工作法是以“十心调解”为主线,以“六项机制”为依托,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温馨管理,能动执法,促使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恶化、不升级,实现在一线、在网格、在社区、在基层就地、就近消化的工作模式。

    以心支撑,“十心”字决平争议。创新“精心、用心、细心、关心、虚心、诚心、耐心、倾心、公心、恒心”十心调解法,按照“精心准备,熟悉案情;用心交流,增进感情;细心甄别,把握时机;关心疾苦,换位思考;虚心征询,因案施策;诚心感化,真心化解;耐心疏导,法理入情;倾心竭力,情感渗透;公心调解,不偏不倚;恒心化解,不厌其烦”的调解工作要求,以心支撑,用心搭台,将十心工作法运用和贯穿矛盾纠纷化解的全过程,用“心”字决全力在一线缓解和消化社会矛盾。

    搭建平台,落实保障“三到位”。成立县级矛盾纠纷协调化解集中指挥中心,并下设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乡、村两级分别设立综治工作中心和综治工作站;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村居设立“十心调解室”;村级建立谈心室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层层落实人员和经费,制定“矛盾纠纷月排查零报告”、“挂牌督办”、“化解回访”、“评估销案”、“责任追究”、“联席会议”等11项工作制度,保障“十心调解”有效运行。同时,建立公安、维稳、信访、国安、网格、综治六张情报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网格联防信息系统,以及对重点部位、部门固定式动态资源信息采集系统,实行每日排查、网上传输、定时调度、动态管理;设立了140万元的司法救助基金、执行救助基金、法律援助基金和矛盾化解基金,落实村级调解、治保人员的误工补贴和化解矛盾纠纷个案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奖励制度,确保“十心调解”一线工作制度、人员、经费保障“三到位”。

    能动执法,“六项措施”转作风。积极转变工作作风,让全县干部主动迈开步子,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关注民生。一是实行县级领导包保矛盾不出乡、科级领导包保矛盾不出村工作制度,政法部门创新政法干警驻村工作,推行群众“手持名片有事呼叫,政法干警上门帮忙”的驻村帮扶机制;二是推出全县党员干部“党员奉献积分制”,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化解矛盾纳入年度考核,政法部门还创新“大事党员先知道、难事党员先商议、实事党员先做起”党员“三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积极采取组建“农家法庭”、“田园法庭”、“流动派出所”、“QQ派出所”、“背包警务室”、“流动调解室”,通过司法流动将司法、执法工作沉入一线化解纷争;四是大力培养双语法官、双语检察官、双语警官和双语行政执法官员便利群众解决诉求;五是在各乡镇设立法律援助直通车,公布法律援助电话,应群众电话在规定时限内第一时间赶到纠纷一线化解矛盾和提供法律援助。六是推出菜单普法机制,公布普法菜单服务不同群体,并深入一线让群众点菜学法,提高公民用法学法守法意识。通过创新机制转变作风,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快速、合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将“十心调解”融入能动执法和能动司法之中,实现与群众的便民服务、亲情沟通和温馨交流的零距离接触,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严防问题积累,杜绝矛盾上交。

    温馨管控,“七个抓手”抓防范。充分运用“十心”法则,加强对特殊人员和社会治安的管控,预防社会矛盾在一线的滋生和复发。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实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让移民人口、流动人口与原居民的和谐融入;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刑释解教人员阳光就业基地和“阳光家园”,对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分片管理和集中安置,让他们融入社会、感恩社会;以实施“三留守”人员关爱工程为抓手,建立留守妇女劳动就业基地、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实行与三留守人员的一对一帮扶;以“回归学堂”关爱工程为抓手,建立违法轻罪青少年融入社会的工作机制,让违法轻罪青少年回归校园;以社会管理“双诚信双承诺”机制为抓手,与村民签订诚信合同,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为抓手,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以加强社会治安管控为抓手,精心编织社会治安温馨管控防范网络,织密打击整治网、治安巡防网、群防群治网、视频监控网,减少刑事、治安和矛盾纠纷发案指数,营造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六项机制”辅助促进和谐

    “梯次调解”机制。人民调解按照网格管理员→调解员→调解主任→村主任的梯次层面、行政调解按照调解员→股长→副局长(副乡镇长)→局长(乡镇长)的梯次层面、司法调解按照审判员→审判长→庭长→院长的梯次层面,设立梯次调解“四道”防线,从受理到化解,抢抓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道防线的优势自下而上梯次化解社会矛盾。

    “民歌调解”机制。立足本县民风民俗,在村寨组建法制文艺宣传队,将法律法规编入劝世传情歌谣并组织开展法制宣传表演,以此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同时,在乡镇建立“民歌调解室”,聘请民歌调解员,把涉及移民搬迁、山林土地、婚姻家庭、经济劳务等法律政策,编制成“酒歌”、“情歌”和“山歌”进行传唱,并制成光盘,在调解个案时进行播放,或者由民歌调解员以歌讲法,以歌攻心,促使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

    “选择调解”机制。积极整合社会调解力量,充分发挥“五老一骨干”人熟地熟事熟的资源优势,把859名“老干部、老党员、老村干、寨老、族老”和业务骨干聘为特邀调解员,在县、乡、村三级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中,由矛盾当事人共同选择双方信得过的调解员作为他们的主办调解员进行个案调解,增强调解效果。

    “专家调解”机制。在县级层面组建移民安置、安全事故、山林水土、涉法涉诉、医疗事故等八个专家组,对有关专门性重大疑难问题和历年遗留的信访积案逐个进行“问诊”、“清理”、“消化”。

    “全程调解”机制。三大调解在认真贯彻梯次调解的同时,实行人人都是调解员、处处都是调解室,及时捕捉调解时机,就地、就近迅速组织进行调解,做到随时受理、迅速办理、妥善处理。司法审判过程中,实行诉前、立案、庭前、审中、判后、执行的流程跟踪调解,发挥调解能动的最大功效。

    “联动调解”机制。建立边际纠纷联合调解机制,人民法院在有关行政机关设立巡回法庭,在各乡镇创设“诉调对接中心”,在有关单位组建人民调解室,设立警民联调室、行政司法联动调解室,明确三大调解在联动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规则,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变“各自为战”为“组合联动”,实现功能互补,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五大成效”凸显创新活力

    促进了矛盾化解。2012年,该县共排查矛盾纠纷1799起,调解成功1728起,调成率为96%。2013年1至9月,共排查纠纷1253件,调解成功1190件,调解成功率为95%,其中人民调解成功率为98%,行政调解成功率为96%,司法调解成功率为91%。省州交办的遗留积案和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全部化解,2013年实现了到省零群访、到京零非访,各种苗头性、突发性矛盾问题得到快速处置,民间纠纷基本实现了在网格、在社区、在部门、在一线妥善化解。

    维护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迅速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刑事、治安发案总数逐年下降,破案率连续三年处于全州领先位置,2012年破案率高出全州破案水平21个百分点,2013年1至9月八类案件、命案破案率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得到快速提升,从2007年的61.48%、排名全省第72位、全州挂末提升到了2011年的96.71%和2012年的97.55%,分别排名全省第4位和全省第5位,2011年平安建设满意度96.5%,居于全省第5位,2012年政法综治综合满意度指数98.2%,居全省第2位。

    温暖了人间亲情。当事人双方在调解过程中普遍得到心灵洗礼和亲情感化,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移民搬迁带来多年的矛盾纠纷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以及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得到一朝妥善化解,让多年形同陌路的亲朋好友找回亲情、找回友情,实现了移民人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与剑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融入。仅以民歌调解为例,通过民歌亲情调解,2012年到今年9月,使24户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破镜重圆,8位老人在歌声中寻回了儿女的孝心得以安度晚年,深得当地群众的称颂。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过去部分群众存在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认识误区,使群众真正懂得了依托各级调解组织,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和化解社会难题。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县呈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强大活力,十心调解为我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2012年,全县GDP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8元,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州排名中进位至第三名,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公众幸福感逐年提升。

    稳定了执政根基。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民心的进一步凝聚,根本性扭转了剑河县过去治安突出、矛盾纠纷凸显、群体性械斗屡见不鲜、群访闹访司空见惯的危机局面,党委、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得以扎实推进并多次受到国家、省级表彰,2012年“两加一推”满意度、“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满意度”分均排名全省前三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得到巩固和提升,执政根基得到巩固和加强。

    全心为民抓住“四气”

    “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接地气”。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当亲人,把民事当家事,把调解当家业,变“被动执法”为“能动执法”,认真对待和快速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以“心贴心”的温馨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尽心竭力”为民解忧“消怨气”。变“单一”为“多元”,变“单向”为“多向”,采取情、理、法并重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管齐下”等方法,突出“抓早抓小”,多角度直插入矛盾的核心部位,本着“不伤感情、不损利益”的原则,真正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消怨息诉”。

    “同心协力”为民谋利“聚和气”。利益的冲突是引发矛盾纠纷的关键。社会管理窗口前移,干部职工重心下移,深入边远艰苦、矛盾突出的村寨“面对面”掌握民心、民意和民怨,让人民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诉,“手牵手”引导群众,让群众反映的问题走对路、进对门、找对人,守护好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增加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聚和气”。

    “凝心聚力”为民造福“扬正气”。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十心调解”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教育”,以心攻心,用真情感染群众,用真心打动群众,用真意温暖群众,成为了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开心锁”和“连心桥”。矛盾纠纷迅速在一线、在网格、在社区、在基层“迎刃而解”,排解了民怨、凝聚了民心,上下同心保稳定、促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弘扬了正气,剑河县两加一推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县上下步入了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水平
·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
·最高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兰州城关区探索控申工作新机制化解社会矛盾

·兰州城关区探索控申工作新机制化解社会矛盾
·江苏全省拘留所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
·上海闵行区拘留所化解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