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服刑人员在监内正常病亡,其善后处置一直是困扰监狱工作的老大难问题。针对此无“法”可据的难题,福州监狱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驻监检察机关、地方政府和地方司法机关、群众组织紧密配合,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找准“病灶”、逐一“排雷”,实现服刑人员病亡无纠葛、零补偿。
65岁的福清籍服刑人员周某,犯容留卖淫罪判刑6年,服刑期间减刑8个月,余刑2年4个月,原在福州监狱老残分监区服刑,系老年犯、“三无”犯。周某长期患反复气喘、咳嗽、咳痰等慢性疾病,在看守所关押期间曾2次住院治疗,入监后先后5次送建新医院住院治疗,医疗费用花费15万多元。监狱领导对周某的病情及就医情况始终保持关注,2012年8月周某病情逐步恶化后,当机立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保外就医上来。
在前期做了大量铺垫工作的基础上,福州监狱于2012年9月正式启动了服刑人员周某某保外就医工作。办理保外就医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周某一直单身,家里已没有直系亲属。监区按照周某登记的电话号码与其近亲属联系,但对方一听到周某的名字马上就挂断电话,发短信联络对方也不予理会。狱政部门随即委派经办民警马不停蹄地逐个探访周某的堂兄弟、堂姐妹等4名近亲属,讲法律、说政策,但对方都以种种理由推诿或避而不见。几个星期过去了,保外就医工作停滞不前。
面对服刑人员周某随时可能病亡、病亡可能带来纠纷这个问题,监狱领导作出了一手抓保外就医,一手抓证据收集与固定的决策,并紧锣密鼓地指导狱政部门制定应对方案。在人员组成上,以狱政部门为主组成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中有福清籍民警,主要发挥其语言和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优势;业务经办民警1名,主要发挥其熟稔保外就医法规政策的优势;监区民警1名,主要发挥其熟悉周某病情及改造表现的优势。在对外联络上,打破常规,发动当地司法所、村委会做周某近亲属的思想工作,并商请当地村委会或老人会担保;在证据收集上,每个环节均拍照、录音、签字记录在案并同步告知驻监检察室。卓利营监狱长与驻监检察官带领专案小组民警一道前往福清,与当地司法局、司法所和村委会沟通协调,并邀请当地村委会干部来监探视周某,达到了沟通信息、增进理解、扩大共识的效果。
经过10余次的沟通协调,服刑人员周某某的保外就医工作有了初步进展。在建新医院接连发出病重、病危通知书后,监狱当天即委派民警在当地村委会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向周某近亲属送达了病危告知书。在周某近亲属再次明确表示不愿意取保后,要求对方签署了周某死亡处理委托书。
今年9月20日周某抢救无效死亡后,监狱随即通过电话再次确认了周某死亡处理委托事项,当天上午完成了尸表鉴定等事项,下午尸体火化一结束,就将周某骨灰寄存证及个人账户上的余款,与其亲属办理了移交手续,随后将所有周某保外办理材料和善后处理材料封存备查。
由于前期与驻监检察机关、地方政府和地方司法机关、群众组织紧密配合,在大量的事实证据面前,周某近亲属始终没有对周某死因和善后处置事宜提出质疑,没有提出经济补偿等无理要求,并对监狱方面一年多来的辛苦奔波以及仁至义尽的做法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