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湖北秭归看守所:连续34年安全无事故

2013-10-18 13:00: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三峡晚报 

    他们将唆使在押人员翻供的“鸡毛信”挡在监门之外;他们将畏罪自杀、阴谋脱逃的企图挫败在萌芽之时;他们将迷失的魂魄拯救在游移徘徊的十字路口……秭归县看守所创造了“监所连续34年安全无事故”的骄人业绩,成为全省的“唯一”。他们先后被宜昌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一次,被湖北省公安厅记二等功两次,被湖北省公安厅授予“全省先进公安基层单位”,被宜昌市委政法委授予“人民满意政法机关”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他们的“监所管理经验”先后被湖北省公安厅、宜昌市公安局以现场会的形式向全市、全省公安机关重点推介。

    自我超越的追梦人

    看守所“34年安全无事故”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破解难题、消除隐患、实现监所安全梦想的34年。

    接班的来,当班的走,曾是看守所交接班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推磨转”的背后,难免存在狱情交接不清,出了问题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情况。秭归县看守所改革突破,实行集体交接班例会制、签名制、入监点名核查制。以例会交接狱情动态,以集体签名明确责任,以入监点名核查验证狱情。

    该看守所尽管配备了狱医,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入监体检主要靠“望闻问切”,安全可靠系数难以保证。秭归县看守所在对这种模式潜在风险充分评估的基础上,于2007年每年拨出2万元专款,将秭归县第二人民医院确立为在押人员入监体检和疾病救治的定点医院,借助其设备和人才优势,解决了长期困扰监所安全的重大隐患。从今年初开始,秭归县看守所再次推出创新举措——在押人员一日生活流程和行为规范实行广播自动语音提示,监控巡视民警检查督导;监区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的视频监控覆盖,民警监管执法阳光透明。

    重塑灵魂的工程师

    从组织广播体操锻炼,到组建监所图书室;从汇集在押人员心得出版《新生》季刊,到面向社会把法治课堂搬进监所——秭归县用充满人性化的管理和大爱真情,让在押人员的灵魂得到重生。

    2005年夏天,因盗窃犯罪的在押人员赵某妻子在秭归县二医院妇产科生产困难,急坏了家人也急坏了医护人员。医生建议,如果产妇丈夫在身边,可能促使其顺利生产。看守所接到报告后,破例将赵某送到妻子身边。见到在押丈夫到来,妻子激动万分,孩子也顺利产下。赵某被监管民警的真情打动,更加自觉接受服刑改造。

    2008年3月14日,在押人员熊某父亲去世后,监管民警破例押送其到老家父亲的坟前磕头尽孝。受到感化的熊某回到监所,对所犯罪行不断悔过,并主动要求看护死刑犯陈某,直至其执行死刑,确保其间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就连在押死刑犯、涉黑涉恶案件骨干成员等重案对象,也都被法制的力量、教育感化的力量折服。在押死刑犯谢某不仅写出《一个死刑犯的忏悔》,而且请求向社会无偿捐献器官。

    破案攻坚的特种兵

    在确保监所安全稳定的基础上,秭归县看守所民警紧紧围绕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中心工作,采取政策攻心等手段,突破心理防线,成功开辟破案追逃的第二战场。仅2007年以来,共深挖犯罪线索278条,查证属实破获61起刑事案件,打击处理28人。

    2008年7月26日,盗窃犯罪嫌疑人“黑桃K”(化名)被刑事拘留。民警郑立新抓住“黑桃K”害怕判刑时间长,担心家人、小孩无人照顾的有利时机,对其宣讲法律、政策,鼓励他积极检举揭发,争取立功赎罪。8月2日下午,“黑桃K”(化名)终于检举了省厅督捕命案逃犯郝某的藏身地。一周后郝某在广州落入法网。该案被湖北省公安厅评为深挖犯罪的经典案例。

    2008年7月18日下午4时许,涉嫌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嫌疑人“梅花B”(化名)在法院开庭审理后回到看守所时,民警史永攀见他忽然间变得沉默不语,心事重重,于是敏锐地意识到“梅花B”一定有重大隐情,及时找他谈话。“梅花B”当时表情复杂,欲言又止,迟疑不决。史永攀坚持长时间与他拉家常,宣讲法律政策,同时详细阐明自首、检举揭发立功的法律知识。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教育和疏导,“梅花B”一口气检举了郑某等人盗窃保险柜的重大线索,让久侦未破的某集团保险柜被盗重大案件真相大白。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湖北秭归:创“幸福村落” 探治理新路
·湖北秭归县:新学期 新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