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公众关切,依然存在问题
——存在“捂”“删”“堵”
尽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推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部门和地方还是存在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问题,出台重大政策措施时缺乏深入解读,在遇到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时,习惯于“捂”“删”“堵”,或是不时曝出“雷人雷语”。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食品药品质量、公共安全事件等,涉及千家万户,公众密切关注,渴望及时了解真相。但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或是避而不谈,或是冷淡回应,或是语焉不详,不能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 [详细]
——信息不存在成不公开主要理由
自我国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条例》第21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以“政府信息不存在”为理由拒绝向相对人公开政府信息。在实践中答复“信息不存在”越来越多地被行政机关当做处理政府信息申请的主要手段,甚至成为行政机关不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理由。在北京市各级政府2012年已经答复的16468件申请中,答复“信息不存在”的达4130件,而答案非政府信息的仅297件,答复非本机关职责的仅2016件,直接答复不予公开的仅421件。 [详细]
·信息公开条例,在实践层面缺乏操作细则和监督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政府都应当主动公开信息。然而,依然有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开。
今年初,有公益律师向环保部申请全国土壤污染数据信息,历时半年,信函往来多次,依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今年7月,浙江有律师曾致信31个省份计生、财政部门,申请公开社会抚养费收支、预算等相关信息,14个省区市不予回复。
专家认为,政府对什么公开、什么不公开,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界限。由哪些人来公开也不明确,岗位和人员缺乏设定机制,这就导致信息公开的及时迅速往往无法实现。此外,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不作为,还缺乏有力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详细]
·政务公开平台,变成“摆设”“花架子”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很多政府网站,更新缓慢甚至鲜有更新,“长睡不醒”,最后竟任由“黑客”宰割,链接了很多非法广告。
湖北浠水县统计局网站,最新经济数据还停留在2011年;河北兴隆县国土局网站上的“局长信箱”“监督投诉”“问题咨询”3个栏目,无一能打开……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移动媒体迅速崛起后,微博、微信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有力渠道。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已超过7.9万个,政务微信也开始涌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说:“归根结底,政务微博不是用来卖萌的,也不只是发布信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要用在处理危机事件之际。微博就是政府发声的最好渠道,要及时进行信息公开。”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