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我输仍要说他好……”
——记全国优秀法官、苏州法院民四庭庭长包刚
“看到你的黑皮肤,就猜想你是农民的儿子,只有心怀朴素的感情,才会作出这样的公正判决。”这是当事人一封感谢信中写到的。
他的同事这样告诉记者,他是地道的工作狂,每年超过200件的结案大都是疑难复杂案件,几乎每天都有基层法院的法官打电话跟他“取经”。
他,就是人称黑脸“包公”的全国优秀法官、苏州市中级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包刚。记者发稿时又获悉,包刚近日又分别入围“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他制作过7万字的判决书
2009年11月底,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诉至苏州中院。发包方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大型公司,在苏州投资了众多房地产项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单方通知三个建设工地停工。第二年准备复工时,公司因与施工方无法达成复工协议而单方通知解除施工合同,最后产生诉讼。
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知名律师。施工方又提起反诉。“本诉和反诉的诉求共有十几项,其中有几项诉求中又各自包含着几十项子诉求,需要解决的争议焦点超过百项。”作为合议庭审判长,包刚意识到案件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
收案后,包刚与合议庭成员加班加点,多次赴工地现场固定已完工程量,清点各项设备材料;夜以继日地开展调解和释法明理工作。半个月后,双方当事人对撤场事宜达成协议。
随后,听证、审计、开庭等程序依次进行。合议庭先后组织六项评估,就双方本诉、反诉涉及的大小共计100多项诉讼请求进行了几十次听证和开庭,最后制作了104页7万余字的判决书,其中说理部分超过40页,对于证据评判、法律适用以及法官如何自由裁量等进行了详尽阐述,创造了苏州两级法院民事判决书的字数纪录。
“判决书中关于双方就合同解除均有责任的情况下,预期可得利益应纳入损失范围,并应根据责任大小予以分担的观点,得到了最高法院之后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印证和支持。”合议庭成员陈斌告诉记者,文书送达后,双方代理律师先后打来电话,对法官主动公开心证过程和充分说理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写判决书就像画工笔画一样,要用心雕琢,方能发现包括庭审在内的前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作进一步反思,从而实现提高。”
包刚表示,司法裁判的最终产品就是一份裁判文书,它对于提高法官的法律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10余年来,包刚承办案件总数超过1500件,年均结案超过200件,参与审理案件超过4000件,办案总数、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数等多项审判质效指标都在全院保持领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政法干警、江苏法院系统办案标兵、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十佳政法干警、苏州市十佳法官等荣誉称号。
理通了气顺了矛盾也就解了
有首歌唱道,老百姓就是要讲个理。这是百姓对于法官公正司法最朴素的心愿。包刚常说,很多时候,理通了、气顺了,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具有人情味的法官更能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
孙某因房屋所有权归属与兄弟产生纠纷,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中,包刚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孙某患有严重听力障碍,与人交流困难。包刚每次都尽量贴着孙某的耳朵大声说话,一句话有时要重复多次才能让他听明白。包刚还赶赴现场走访村委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在多次调解无果的情况下,最终依法判决孙某败诉。事后,孙某专程赶到法院表示感谢,并送上一面写有“判我输仍要说他好的法官”的锦旗。
“因为我是听力残疾人,办事特别困难,在我遇到的法律工作人员中,包法官是最有耐心的一个。”提及往事,孙某依然感慨。
苏州中院副院长、政治部主任石水根告诉记者,“法院收到胜诉方送的锦旗和感谢信挺多,但收到败诉方送锦旗和感谢信还比较少见。”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对母子因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而打起官司。由于家庭内部矛盾,原告俞某与其母亲杨某已经近十年没有往来。他父亲去世后,墓碑上都没有落俞某的名字,可见双方成见之深。审理中,包刚十余次召集双方进行沟通,以解开心结。有一次,在包刚的再三劝说下,俞某拥抱了自己的母亲,大声喊出了“妈妈”。杨某激动不已,泪流满面。心结打开,双方很快达成和解协议。
亮出自己的三个“法宝”
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如一日,包刚始终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每天坚持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晚一个小时下班。“他曾为了处理一个法律关系复杂的二审案件,从星期天早晨9点一直加班到晚上11点,饿了就啃块面包,由于大脑缺氧,数次出现呕吐症状。”书记员小廉不自觉地竖起了大拇指。
采访中,包刚提到最多的是“五年书记员生涯”,作为书记员参与了上千起案件的办理。他认为“这段经历给今天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年中,“每次开庭都会强迫自己反思,如果我是承办法官,这个案子该怎么判?”也正是这种不停思考的习惯让他养成了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
2005年开始独立办案后,包刚的结案数一直在全院保持前列。“他具有非常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分管的副院长许小澜介绍说,包刚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合理的方式化解纠纷。
丰富的办案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包刚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论文十余篇,法律文书连续多年被评为院优秀,荣获全国优秀裁判文书奖。现在苏州法院系统提及包刚,大家的一致评价就是“水平高、能力强、业务精”。
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合议庭审判长,再到副庭长,包刚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一路走来。去年9月,他被任命为苏州中院审委会委员、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人民法庭指导办公室主任。“今年以来,民四庭新收案件数量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增幅,但结案数同比增长到90%,今年以来还没有一件发改案件。”
结束采访时,包刚才对记者亮出自己有三个“法宝”:立足办案抓好审判管理,尽量避免“迟来的正义”;业务指导,严把案件质量关;以人为本,尊重和激励每位法官的付出。(特约记者 宋华俊 记者 徐 育)
·郑天翔同志生平
·袁潇: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
·张国铭:智勇双全的“缉枪状元”
·追记涞水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永阳中队长高振国
·三名铁警获“人民铁道卫士”称号
·彭兰:刑警妈妈“慈母情”
·彭兰:刑警妈妈“慈母情”
·追记北京石景山商场大火中牺牲的消防烈士
·法官张波:调解是艺术得有好方法
·余姚一民警蹚着齐腰深的水为在押人员送水照片感动网友
·河南夏邑:回访所有赡养案件
·周德双:村民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