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农忙接近尾声,农闲人员劳务输出大潮即将出现,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结合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微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外出 务工人员支招——
圈套1:私招乱聘
周口地处豫东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在外务工人员多达200余万人。因为急于挣钱,外出务工人员往往只求“尽快找份工作安顿下来”,这就给“黑中介”、非法用工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搬运工、保安员等岗位对应聘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要求不高,高薪急招这类人员的小广告在城市车站、广场等流动人员密集的地方随处可见。这类招聘中,招聘者往往以表面光鲜、实际较低的工资及待遇吸引注意,对求职者的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出了安全责任事故也得不到相应补偿。
【案例回放】8月16日,一男子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广场向来津务工人员发布招聘信息被查处。经有关部门核实,此类非正规的招聘根本无法保障务工人员工资等合法权益,背后往往隐藏着骗局。
【警方提示】求职者在街头巷尾遇见上述招聘,不要急于应聘,应先考察这类招聘部门是否属于私自招收、应聘者个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如果属于上述私招乱聘要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圈套2:浑水摸鱼
不法分子混迹劳务市场,常以协助求职者找工作或假借劳务市场批准招工的名义行骗,方法比较隐蔽,求职者发现受骗时已悔之晚矣。
【案例回放】31岁的施先生是江西上饶人,他在浙江省义乌市劳务市场看到一则当地某酒店招聘保安员的招工启事。求职心切的施先生马上拨打广告上的联系电话,电话的另一端一名自称姓傅的女士让施先生次日8时到酒店大堂面试。施先生按照指定时间到了那家酒店后,却没见到傅女士。经过电话联系,傅女士告诉施先生,他已通过面试,只要汇800元钱到指定的银行账户就可以立即上班。等施先生汇完钱再打电话联系傅女士时,对方要求施先生再汇1000元的体检费、服装费等。施先生身上没有这么多钱,她就让施先生先汇200元。汇完钱后,施先生随后再次拨打傅女士的电话,结果对方无人接听。施先生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在劳务市场找工作时,求职者一定要看对方是否有固定的摊位和市场统一印制的招聘胸牌,不要简单地认为在劳务市场找工作就一定有保障,特别是对那些主动上前协助您找工作的招聘人员,一定要留个心眼儿,以防被骗。
圈套3:卷钱就跑
此法常被经济效益不太好的单位、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影响的服务性企业采用,用招工的名目敛取钱财后一跑了之。
【案例回放】北京市海淀区一家面临破产的职介公司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进行诈骗活动。公司工作人员告诉应聘者,打字员、录入员岗位只要文字录入质量高,每千字可收入数十元,高出普通文字录入者工资的几倍,吸引了很多应聘者前来报名。由于 “需要对客户交付的稿件负责的原因”,这家职介公司要求应聘者领走文稿时要每人交付400至500元的保证金。可当被聘人员完成录入工作之后,才发现这家公司已经人去屋空。这家公司经理朱某落网后交代,自己这家职介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便编造所谓招聘信息想在关门停业前再捞一把。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有近百名应聘者钻入了朱某设下的圈套。
【警方提示】应聘者无论是在街面上还是网络上看到招聘广告信息,都不要轻易为“高收入”所惑,应聘时要有鉴别用工真伪的意识。
圈套4:冒名招聘
此类利用招工的行骗手法非常简单,就是故意大批量许可报名并收取报名费,目的在于谋取利益而非真正招工。
【案例回放】一位企业的老总莫名其妙被人投诉通过面试、收了招聘费却不给安排工作。这位企业老总以应聘者身份上门暗访,揭露出某劳务公司冒名招聘行骗的行为。
天津某公司法定代表人严先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的年轻人称自己被该公司聘为跟单员,但交了餐费和服装费800元后,公司却一直没有给安排工作。“当时他把我说得一头雾水,我们公司最近压根儿没有招跟单员,只招聘了几个项目经理,而且我们面试也不收什么餐费和服装费啊!”经仔细询问后,严先生得知有人在以他公司的名义对外招聘。随后,严先生以应聘者的身份,揭穿了对方的冒名招聘。一些受骗的应聘者反映,这家冒牌公司在面试后与受害人签订合同,并索要800元的餐费和服装费,还有部分应聘者被该劳务公司安排到了其他公司上班。
【警方提示】应聘者在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注意审查其主体身份,如有疑义,一定要及时到劳动监察部门咨询清楚;发现有收取报名费、登记表费、抵押金的,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圈套5:高薪陷阱
利用高薪和好待遇承诺招聘特殊岗位人员,骗取钱财。
【案例回放】“××大酒店因业务需求,特聘男女公关、私人伴游数名,月薪3万元以上;内部保安、高级服务生若干名,工资包底2000元,酬劳另付。要求五官端正、思想开放,户口学历不限,包食宿,专兼职均可,一经录用,即日上班……”
这个高薪急聘的广告吸引来30余人报名。自称杨先生的行骗者通过接打电话的方式,骗得应聘者小李的800元钱报名费。小李交了报名费后却迟迟上不了班,最终小张选择向警方报案。警方经过查证,抓获嫌疑人杨某,并在其住处搜出5000余份广告单。据杨某交代,他利用外来务工人员“淘金”心切的心理,打出“急聘”和“高薪”的幌子,诱惑一些不明就里的应聘者受骗上当。杨某先后骗到汇款30余笔,共计2万余元。
【警方提示】“天上掉馅饼,小心会砸头”,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收获,那些“高薪诚聘”幌子是真,但是签订合同后的工资待遇真的会高?当心落入看上去很美的陷阱里。
求职牢记三招
针对层出不穷的招聘圈套,太康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教您3招“防身术”:
第一招:对自身量体裁衣,找工作时尽量选择有资质的正规中介。
第二招:入职时慎交押金和身份证,通常情况下此种行为是不合理的。
第三招:签订劳务合同前逐条阅读细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