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法律援助中心问问不要钱的律师,已经成为不少老百姓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候,首先会想到的“救命稻草”。这让法律援助在“人气”看涨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来电来访接待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案件。当事人往往因为长期奔波,诉求没能得到满意解决,出现了心理失衡的现象。
杭州萧山区法律援助中心探索使用“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的处理方式,在解疑释惑的同时,注重对当事人心理引导,效果不错。中心工作人员韩英华法律专业出身,又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心理疏导室里,帮助当事人解“心结”。
张磊(化名)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前段时间,他在工地干活时摔伤了,造成十级伤残。他来到法援中心寻求帮助,接待他的是中心工作人员韩英华。韩英华法律专业出身,又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她在审查张磊带来的材料时,发现有一份双方都签字确认的调解协议书。一问才知道,其实张磊和包工头已经在法院主持下,达成了协议,赔偿款都已经拿到了。
“工友说了,萧山人都很有钱的,所以我拿到的这个赔偿数目,肯定是吃亏的。我还要再维权。”当得知自己的这种情况已经结案时,张磊的情绪一下子变得特别激动。
于是,韩英华把他带到心理疏导室,耐心地听张磊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按照相关规定,一项一项地帮张磊算他应该能获得的赔偿款。而张磊实际拿到的赔偿款和韩英华算出来的几乎没有差别。同时,韩英华还告诉他,既然已经签字确认,且拿了赔偿款,所谓的“维权”在法律上其实已经走到终点。算了账,听了理,张磊服气了。
韩英华说,面对需要心理疏导的来访者,他们有几个常规流程:通过倾听让对方发泄心中的怨气;关切地询问来拉近关系,建立信任;侧面阐明法与理,用间接询问或反问方式引导当事人自己寻找答案。“当然这都是一些理论上的套路,实际的案例各有特点,需要随机应变。”
萧山法援中心主任沈高阅告诉记者,“心理疏导从今年4月开始到现在,效果很不错。接下来除了要将心理疏导室的工作制度化之外,我们还打算组织相关的培训,让中心值班律师、工作人员都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记者 陈岚 通讯员 顾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