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作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枫桥经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创新。一路上,有荆棘和沟坎,更有鲜花和果实。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浙江,比其他省份更明显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浙江在不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道路上,找到了破解众多社会问题的“金钥匙”: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依靠和发动群众的力量建设平安浙江。
今年是“枫桥经验”50周年,也是平安浙江建设的第十个年头。这50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全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信访总量、群体性事件、刑事发案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等衡量平安稳定状况的主要指标,都呈现总体下降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据国家统计局测评,2008年至2012年,我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事佬”家门口化解矛盾
“和事佬”、“老娘舅”、“和阿姨”……他们可能是同楼道的邻居,或者是小区里经常见面的老街坊,但他们都来自于“和事佬”协会等基层社会组织,是民间的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间闹了矛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聊天说理,那些不悦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到2012年,像“和事佬”协会这样的基层社会组织,杭州已有8963家,全省有近3万家。活跃的基层社会组织,成了治安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力量。在一些地方,已经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楼道、不出组。
为了打出化解社会矛盾的“组合拳”,我省广泛建立从县(市、区)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调解工作平台,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体系,建立了1300余个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2012年,全省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5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1%。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伴随着环境保护、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问题,动辄牵涉群众利益,稍有不慎,就易引发社会矛盾。从2008年开始,我省建立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事先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举行听证会等,扩大公众参与,自觉接受监督。2010年至今年5月,省市县三级共评估了重大决策事项8757件,其中暂缓实施和不予实施的448件,有效地从源头预防和化解了社会矛盾。
同时,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畅通,定期接访、约访、下访以及互联网在线访谈制度,让党政干部的脚步更勤、信息更灵。“哪里矛盾突出,哪里就有信访干部”、“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领导干部下去多了,群众上访自然就少了。
“网格化”家门口送上服务
为了顺应群众对平安和谐的期待,2004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部署。在平安建设中,依靠群众是动力源泉,“百姓是否满意”是评判标准,抓基层打基础是一个显著特点。
杭州余杭区临平东湖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服务大厅里,宽敞明亮,12个便民服务窗口依次排开。到余杭打工的贵州人小王和老乡正在办手续。他感叹说,确实方便!临时居住证、社会养老保险证、职业技能培训证,凡是打工用得着的证件,来这里一趟就可办好。
这样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如今已遍布全省的乡镇、街道。它不断整合基层的服务与管理资源,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诞生,则让服务与管理更加及时、贴心。
“外出时,大家一定要注意检查家中的门窗是否锁上……”每天晚上7点至8点,临海市大洋街道大洋社区的居民,都会听到小区巡逻队员用喇叭提醒些注意事项。社区副主任周秀利说,这只是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一部分。大洋社区虽然不大,却进行了两级“网格划分”:整个社区划分为5个大网格片区,大网格内再按楼幢细分为80个小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门联系负责人。他们还开通了网格民情信箱、网格民情QQ群等“民情快车”,广泛听取和收集辖区居民意见建议。
为解决基层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化,部门服务单体化”这一共性难题,我省各地有许多积极的探索。杭州上城区推出了“居家”系列惠民工程,通过信息化整合民政、劳动、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多部门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了“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司法维权等多个类别的公共服务,而且联系了600余家实体企业提供市场服务,群众坐在家里“一键呼叫”就可以等政府送服务上门。
如今,我省已有各类管理服务团队19.8万余支,专兼职管理人员34.6万名。传统加科技,脚板加鼠标,让服务与管理送到家门口真正成为现实。
“连心桥”收获民富民安
在浙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每个月都会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另一张是平安报表。经济报表讲的是“民富”,平安报表说的是“民安”。
平安浙江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重大民生工程。近10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超过7成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不断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稳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平安浙江,不仅是社会治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枫桥经验”的“传家宝”,也是平安浙江的源动力。在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中,群众既是主力军,也是评判者,衡量各地平安建设做得好不好,始终只有一个标准,即群众标准。
每年,省统计局都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群众对当前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的真实感受、最关注的问题等,都是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数据,会以专题报告和统计分析的形式对外发布。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不到85%以上的地区,会被“一票否决”。
各地不断深化基层民主,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金华武义后陈村在全省率先挂起了“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牌子。到2010年上半年,浙江省3万多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了村级监督组织“全覆盖”。在绍兴县的夏履镇莲东村,村里大小事务都要公示,连村干部收入也由村民“民主评议”。
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在温岭,各种各样的民主恳谈,已经成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有效形式。房屋拆迁、公共设施建设等社会热点,都成为民主恳谈的主题。一些事关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也要通过民主恳谈会协商讨论,达成共识。
“连心桥”搭起来,党群、干群的关系更顺了,心更齐了。在新昌,每到夏季街头就会出现成百上千的平安志愿者,有工人,有农民,有退休干部,他们共同维护家园的平安。在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1000多名居民组成了民间的消防监督组织,每天义务巡逻,寻找消防隐患。
群众的广泛参与,铸就了平安建设的辉煌。到2012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8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连续12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的平安建设,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平安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专题:纪念毛泽东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
·足迹见证——“枫桥经验”50周年视频报道
·身体力行——“枫桥经验”平安人物尽展风采
·推广创新——传承“枫桥经验”给力平安中国
·继承发展——“枫桥经验”平安样本遍地开花
·红旗飘扬——“枫桥经验”50周年的历史变迁
·红旗飘扬——“枫桥经验”50周年的历史变迁
·与时俱进——“枫桥经验”50周年的继承发展
·身体力行——“枫桥经验”平安人物尽展风采
·“枫桥经验”在平安建设中遍地开花(2)
·枫桥经验:50年推广应用历久弥新
·高扬旗帜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