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路上
雍冉冉
刚分配到遥望港边防派出所时,恰逢爱民固边活动开展得火热。为展示边防民警良好形象,打造人性化服务贴心窗口,支队给每个所的户籍室统一配发了便民药箱,小小的彩色塑料盒,摆在服务台,煞是可人。
起初,除了觉得便民药箱样子好看,对办证大厅起到装饰作用之外,我对它实在没什么其他感觉。可伴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在我、药箱和群众三者之间的故事,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便民药箱的价值所在。
去年8月的一天下午,户籍室迎来一位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老汉,我抬头往门外望了一眼,没有代步工具,想必老人是顶着太阳走来的。于是,我将老人引到空调房间,递上椅子倒杯水。老人连声感谢之后说:“警官同志,我要补办户口。”我点头答应,在给老人户口簿上盖章时,老人突然间趴倒在办公桌上。惊吓之余我定了定神,判断老人一定是中暑了,正手足无措之时,突然想起了服务台上摆着的药箱,“对了,药箱里有人丹!”就着老人没喝完的水,我把人丹喂给老人服了下去。接着就是一顿狂打电话,120、所领导、村干部……
第二天,一对夫妻来到所里,点名要找户籍警。当我告知他们我就是时,他们立刻将手提的水果和锦旗“奉”了上来,原来,夫妻俩正是昨天那位中暑老汉的儿子和儿媳,特意赶到派出所表示感谢的。据他们讲那颗人丹真是起了大作用,要不是它老汉可能连性命都难保。我推了水果收了锦旗,回到户籍室,看了看便民药箱,忍不住用手摸了摸。
我工作在乡村派出所,辖区群众大多都是农民,平时下地干活免不了会受点皮外伤,很多老百姓都舍不得花钱买药。那天上午,一位扛着锄头的阿婆来到户籍室,说要给孙子领身份证。因为不是本人领取,我告诉阿婆要在记录簿上签上名字。“我不识字。”阿婆露出一脸为难。我帮阿婆代签了字让她按手印,阿婆伸出手来我才发现她的右手食指正在流血,“没事儿,小伙子,干活不小心磨的。”阿婆解释道。我马上打开便民药箱找出酒精和棉球,帮阿婆清理了伤口,贴上了创可贴。这事之后,阿婆有事没事都会来户籍室看看我,跟我聊上几句家常,夏秋之际也会送上自家种的西瓜、梨子之类的水果。
现在看来,小小的便民药箱虽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手笔”,但是它“爱民、为民、护民、利民”,点滴之处见真功,细微之中见真情。药箱不大,物品也不多,但只要能用到节骨眼儿上,一样能走进群众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