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紧紧围绕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任务,把法治城市建设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举措,坚持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拉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快速启动,全市上下初步形成良好工作开局。前不久,该市被司法部授予首批“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法治湖北建设试点城市。
一、突出整体设计,实行系统推进。2月,法治城市建设工作被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在全市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市委对法治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范书记强调,法治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指标,襄阳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把法治建设上升到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位置,上升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来考量,以法治推动襄阳综合竞争力的跃升。在充分论证、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以8号文件印发了由专家领衔编制的《襄阳市法治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经济法治、社会法治、文化法治、依法监督等十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市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关于推进襄阳法治城市建设的决议》和《襄阳市法治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审议意见》。按照“对标一流城市,勇创全国品牌”的目标定位,市人大组织市委政法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建委、市司法局等单位同志赴杭州、苏州、扬州等国内法治建设先进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和视野。市政府常务会议就实施总体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法治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政法委组建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督办落实工作。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虞国旗,市委常委、政法委第一副书记夏先禄具体组织研究总体方案和今年工作要点任务分解。市委、市政府 “两办” 以文件形式分别印发,将任务落实到各县(市)区委、政府、市直各部门,要求制定、上报三年行动计划和今年工作路线图。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明确主官牵头,落实办事机构和人员,全面启动法治城市建设工作。市法治办加班加点,汇总、修定全市三年行动计划,为项目化、路径化推进打下基础。4月27日,虞国旗同志组织召开法治惠民十件实事和示范点建设项目推进会,听取22个责任单位法治惠民工程和示范点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对加快项目建设提出要求。4月28日,市委政法委召开全市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听取了各县(市)区法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进一步部署今后几个月的工作。
二、突出重点工作,抓好示范引领。为抓住法治建设中规范权力这一重中之重,强化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等重点,市委、市政府率先规范自身的权力,开展示范引领,推动法治建设有序开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党政正职和重点岗位监督的实施意见》,加强对领导干部行政审批、执纪执法、资金和人事管理等权力监督。市政府率先启动法治政府建设试点工作,市长别必雄亲自部署,要求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实现向社会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在市直行政执法部门推行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电子监察,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市、县两级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全国行政审批最优城市、行政复议示范城市。政法各部门围绕公正司法这一重点,在法治建设中主动作为,积极先行。市委政法委出台了《襄阳市政法机关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明确12条具体措施,政法各部门积极响应,向社会公开便民利企承诺,强化工作措施,成立服务联系企业工作专班,逐一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市委政法委根据法治惠民十件实事的要求,迅速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和专班,积极组织实施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协调公检法,统一执法思想,成功地将范书记、夏书记批示督办的侵害中石化襄阳分公司法定代表人人身权益的5名涉案人员依法批捕,受到企业好评。市公安机关先后组织开展襄阳“平安一号”、“打黑恶、除霸痞”等专项行动,打掉犯罪团伙1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80人,维护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做好4.14火灾事故处置及善后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三查一促”、打击传销、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等行动,加强网吧、宾馆等各类场所依法监管,开展重点治理,发现隐患1327处,整改787处,停业整顿303家,其中关停网吧155家。
三、突出项目建设,打造法治品牌。为了整合法治建设资源,实现规模化、集中化、长效化发展,法治办因地制宜,借势而为,将法治建设工作和市情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法治建设项目化,项目内涵品牌化,法治品牌差异化的新模式。确定了第一批13类26个示范项目和2个示范县(市)区,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十件实事,确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街巷)、城市移动警务平台、“阳光司法”、信访工作法治化平台、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民商事案件诉前免费调解机制、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清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建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重点项目作为法治惠民工程开展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显著成效和襄阳特色的法治城市建设特色品牌。市委、市政府 “两办” 以文件形式确定法治惠民十件实事及实施路线图、时间节点,将任务落实到建设单位。各责任单位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投入,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市行政服务中心落实“12345”与社区网格化信息对接机制,开展“热线五进”活动,拓展服务群众渠道。与司法局、律师协会联合出台文件,对组织律师团队分批进驻热线平台、规范律师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市公安局在市区繁华路段配置7辆移动警务平台,整合警力388名,利用移动警务平台接入信息在街头开展23项公安业务。政法机关积极推进“阳光司法”,市中院积极开展审务公开查询系统和短信平台建设,推进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实行“门诊式”综合诉讼服务模式,畅通立案、导诉、案件查询、诉前调解等便民绿色通道;市公安局深化移动警务平台建设和使用,大力推进“阳光警务”,在王府派出所、中原派出所试运行便民服务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办案指南、案件办理进展查询、投诉民警违规行为等服务,建立刑事案件立案和办理情况网上短信回告制度;市、县两级法院已建立落实民商事案件诉前免费调解机制。
四、突出创建为民,营造浓厚氛围。全市大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组织谷城、襄城开展“法治县(市)区”创建试点工作。在市国税局、工商局开展依法行政单位创建活动。在襄城区白云人家、枣阳市兴隆镇优良村、宜城市窑湾社区、樊城区施营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宜城一中开展“法治校园”创建活动。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司法局联合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全市上下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面辐射的法治创建单元。制定出台专项宣传工作方案,启动宣传月活动,多渠道加强法治城市创建宣传工作。广播电视台制播了30多期以本土案件为素材的《说法论理》节目,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襄阳日报开办了“法治城市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专栏,已刊发20多期,已在电视、报纸上刊播推进法治建设的评论员文章3篇。广播电台每天直播“法律热线”节目,成为广大市民学习法律、咨询问题的便捷渠道。在全市高速公路沿线出口设立大型立柱式法治公益广告,利用各金融网点户外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以法治城市创建为主题的电子字幕,提高市民对建设法治城市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升级改造《襄阳法治网》,点击率超过70万次。开办《法治襄阳》期刊,成为指导法治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