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宗杰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在与国有资本、跨国资本博弈的过程中,民营资本从起初的高歌猛进到现在的四面楚歌,不能不让人担忧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活力,甚至也可以解释“中国制造”这个概念为什么从“离不开”混到现在被频频“召回”。1998年,当乐凯胶卷代表的民族胶卷业独力抗击柯达的购并,赢得民众叫好和同情之时,却不知其后巨大的政府背景。2004年,当宏观调控的铁拳拿江苏铁本祭旗的同时,100公里外的苏州工业园区却迎来澳大利亚博思格的钢铁投资项目。“同一产业,同一时间,同一省份,铁本和博思格,一土、一洋两家钢铁公司的命运何以相隔生死两重门?”
正如作者所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直存在着两个中国:经济强劲成长的中国、体制消耗严重的中国,后者正是所有制问题导致的结果。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