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云南

生命通道守护神——追记武警水电部队云南迪庆“8·31”地震抢险救灾事迹

2013-10-11 08:20:0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生命通道守护神——追记武警水电部队云南迪庆“8·31”地震抢险救灾事迹

新华社昆明10月10日电(记者 侯文坤)8月31日,滇川交界发生5.9级地震,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受灾严重,位于震中附近的巴拉格宗景区,17公里的景区进出道路全线中断,数百名景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被困其中,成为地震救灾中备受关注的焦点。灾情发生后,驻扎在云南丽江的武警水电第一总队二支队梨园项目部迅速出动65名官兵,携带专业设备,奔赴灾区……

挺进“孤岛”

8月31日14时许,武警水电官兵们在阴雨绵绵的天气中,疾驰几百公里,抵达震区。

由于山高坡陡、地质脆弱,受地震影响,多个乡镇水、电、通讯等设施受损,多条交通要道损毁严重,“‘车子’那么大的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直接把整个房子砸垮了。”村民张玉明描述起地震时的情形,仍感后怕。

位于峡谷内的巴拉格宗景区更因山体塌方导致17公里的景区唯一进出道路中断,数百名人员被困,救援物资和人员无法到达,成了“孤岛”。在通往景区道路的入口处,大面积塌方、路面严重受损,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抢出一条路来!”武警水电部队主动请缨,受领巴拉格宗景区道路抢通任务。8月31日19时许,官兵们还来不及歇口气,一场挺进巴拉格宗景区的大营救已然展开,为了尽快打通通往巴拉格宗的生命通道,部队在离道路塌方点不到几十米的路边上就近驻扎。

“2台装载机前面开道,2台挖掘机后面平路,每台装备分别由1名干部和2名安全员负责指挥及安全警戒。”夜幕之下,武警水电部队本次抢险救灾的现场总指挥长李良兵传达着抢通方案,而这是他与其他几位官兵冒着余震不断、山石滚落等危险,往景区内徒步3公里多勘察后做出的部署。

17公里险路清理塌方土石近8万方

巴拉格宗景区“藏身”香格里拉大峡谷之中,17公里的塌方道路两旁,一面为悬崖绝壁、随时可能滑落巨石的大山,一面则是岗曲河,道路狭窄,抢通作业面非常小。

在抢通作业点,挖掘机手仝浩正操作挖掘机开足马力往前掘进,山石不停滚落,一些小碎石砸在挖掘机上“啪啪”直响,挖掘机一旁的安全员则紧盯着陡峭的山坡,由于余震多,他一直叨着警戒哨,随时准备示警。

疏通时刻相伴随危险和困难。时而遇到千余方的岩石整块横在道路上,需要爆破作业,而爆破过程中的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时而遇到山体大面积塌方,余震不断,人员设备随时都可能遭受损失;时而遇到降雨,滑坡随时可能发生。

9月4日12时56分,刚疏通完一处塌方点,突然山体晃动,山腰灰尘滚滚--余震来了!安全员立即鸣哨,大家紧急后撤。紧接着,一块巨石顺着山坡滚落,砸在官兵们刚刚紧急撤离的位置。

要在山高坡陡、余震频发、塌方不断的情况下抢通道路,官兵面临生死考验,不仅需要过人胆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不断通过微爆、交叉作业等方式,通道抢通的进度艰难推进着。

当抢通作业到“老虎嘴”时,一处约两公里的大塌方段惊现眼前,块块巨石堆积在道路上的土石方量有5万至6万方。景区人员被困已第四天,物资保障令人担忧。按常规应当先探查再分析,设观察哨后再施工,李良兵当场决定采取边观察边施工办法,两台挖掘机一前一后作业加快向前推进,而这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安全风险。

5日12时20分,随着最后一铲土石方被清除,一条应急便道终于抢通,“生命孤岛”也不再“孤单”。

17公里的景区道路,武警水电官兵们共清理了塌方土石近8万方。

一个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

“余震,你不停,我也不停!”带着这样的信念,官兵连续六天持续作业,第一个进入峡谷勘察道路的是党员干部,冒险站在抢通作业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

李良兵为了摸清道路的灾情底数,几乎每天都要自己徒步到作业点的前方查看塌方路段,有一次为了探寻景区内的受困人员,他徒步进入到景区的最里面,往返近40公里进行勘察。

党员吴永乐是这次抢险的分队长,由他负责带领挖掘机冲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面对两边陡峭的山崖和不断的余震、落石,一边当安全员,一边当指挥员,走在所有官兵和机械的前面,为抢通作业提供安全保障。

在党员干部们的感召下,全体官兵不顾疲劳,连续奋战,很多官兵的鞋底都磨破了,最终安全转移全部被困人员。

9月5日17时20分左右,最后一批乘车转移的受困人员安全驶离景区,车内的老百姓频频向车外的武警官兵竖起大拇指,这或许是他们表达感谢的最淳朴的方式。“当你看到老百姓都平安无事,再怎么累都是值得的。”李良兵说。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