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兵
一个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什么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一个发韧于江南小镇的社会治理样本,为什么会被全国各地复制、重构?一个源自于基层的创新做法,为什么受到毛泽东同志和历届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45周年,再到如今的50周年,笔者都有幸直接参与,也一直在探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每次采访,都有新的不同感悟,但始终没有完全解开心中谜团。
直到前些天,与枫桥镇枫源村的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聊着,笔者猛然醒觉,这些问题的答案,竟简单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和谐相处。
正是源自于“和谐相处”的朴素想法,枫桥人创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经验;正是体现着“和谐相处”的共同追求,枫桥经验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受到人们的由衷热捧;也正是贯彻着“和谐相处”的治国之道,枫桥经验才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一贯重视下,得以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人民群众对和谐稳定的期待,是平安建设的努力方向。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人们对“和谐相处”的愿望更加强烈,枫桥经验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枫桥经验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平安中国的一大法宝。为让平安中国的梦想真正照进每一个老百姓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和创新枫桥经验,把这一“传家宝”紧紧抓在手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平安建设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使这个“老传统”历久弥新,让这棵“常青树”更加枝繁叶茂。
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枫桥经验,是真正的平安之道,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