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枫桥经验50周年纪念大会> 新闻报道

绍兴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纪实

2013-10-10 12:11: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浙江日报 

老经验勃发新生机

——绍兴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纪实

周智敏

50年前,绍兴枫桥的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好方法,毛泽东主席闻讯,欣然命笔:“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从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一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

50年来,绍兴各级党委、政府对“枫桥经验”十分珍惜、倍加爱护,始终坚持“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不动摇,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

在人民群众实践推动下,“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绍兴全市呈现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市”。

未雨绸缪 防矛盾于未然

最近,绍兴市委政法委正在就发布“平安指数”,征求各县(市、区)的意见。这一“平安指数”将分治安情况、信访情况、公共安全情况、社会矛盾情况、非常情况等五大类指标,按月对全市社会稳定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对社会稳定形势和趋向进行分析,从而起到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而2012年1月起,绍兴县政法委发布的“社会稳定指数”,可以说为绍兴市发布“平安指数”,先行作了探索。该指数由4个大类、21个子项指标组成,当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时,绍兴县政法委就要对波动原因进行分析研判,提出预防措施,从而抓早、抓小、抓苗头。

此前,上虞市探索建立的“三色”预警机制,在平安建设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们以110相关报警、安全生产、群体性事件等作为预警内容,按照“平稳、趋于严峻、严峻”三个类别,分别用绿、黄、红三种颜色表示。对于出现红色、黄色预警的,及时要求有关乡镇街道(开发区)进行整改。现在,上虞市的做法,已经在全市、全省得到了推广。

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过程与倾听民意、尊重民愿、化解民忧过程有机统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是绍兴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该市坚持把固本强基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基层政法组织建设等方面,措施扎实,成效明显。

现在,绍兴市村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村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村里财务支出不仅要由村支书、村主任签字,还要由村监会审核签字才能入账。这个职权明晰的监督组织,对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村干部腐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绍兴市还建立了农村“一网三联四包”工作调处机制。“一网”即建立以乡镇纪委为中心、村纪检委员和驻村指导员为脉络、舆情信息员为支点的组织网络;“三联”即通过规范权力运行实现源头联控,强化信访舆情预警实现信息联通,形成信访调处合力实现问题联调;“四包”即乡镇领导包案、分管领导包线、驻村指导员包村、乡镇纪委包案查处。目前,该市已配备农村舆情信息员2300多名,他们与成千上万名“网格员”一起,收集民情,成了各级党委政府伸向农村的灵敏触角。

细心调解 化矛盾为无形

化解矛盾,是“枫桥经验”的精髓。“枫桥经验”的根本就是走群众路线,矛盾由群众解决。

在绍兴,农村“老娘舅”,社区“和事佬”,比比皆是。在枫桥镇,以派出所退休民警杨光照为代表的“老杨工作室”,远近闻名,他们以公正、公平的调解,赢得群众信任,他接手的纠纷,几乎100%调解成功。

“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在所难免。但打官司容易伤感情,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讲事说理进行调解。”枫桥法庭一位法官告诉笔者。该法庭有一个诉讼便民中心,任何案子到法庭,都要经过纠纷劝导站、诉讼引导站、法律指导站、信访疏导站“四重”过滤,有许多案子,都能做到诉前化解。

绍兴市不断拓宽矛盾化解渠道,已经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矛盾化解网络。同时,整合调解资源,建立起以专业调解为特色,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大调解”体系。

越城区皋埠镇的“580大调解中心”,就是生动一例。该中心由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法院、检察院等5个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民事调解、诉前调解、警务调解、信访调解、劳资调解等8类调解合而为一。通过便捷的、专业的“一站到底式”调解服务,最终使纠纷化解为“零”。

在绍兴县,每个镇街都设有联合调解室,其最大优势,就在于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工商所等机构的调解资源,把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上虞市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积极发挥“平安协会”的作用。目前,该市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平安协会,村级平安协会分会66家,形成了“矛盾一起解、治安大家治”的良好局面。

诉调衔接、检调对接也是绍兴大调解工作的一大亮点。到目前,全市共建诉调衔接人民调解工作室27家,实现法院、基层法庭全覆盖。去年共受理6781起,调解成功5260起,涉及标的2.36亿元。全市检察机关也都建立检调对接调解工作室,去年实现刑事、控申等各类案件和解955起;受理交通损害赔偿纠纷14109件,调解成功12779件;受理治安纠纷4883件,调解成功4508件。

绍兴市委政法委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绍兴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24546件,成功24248件,调解成功率达98.79%。

打防结合 给百姓以平安

打击整治是“枫桥经验”的题中应有之义。绍兴市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持专项整治不放松,整合社会力量,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 “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绍兴市公安机关抓住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热点问题,组建专业侦查队,开展打防侵财、打黑除恶、整治黄赌毒等专项行动,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整治。今年上半年,全市命案、五类案件保持全破。

针对群众对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的新要求,绍兴市建立了全省首个环保执法大队,开展“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去年以来共破获污染环境案件37起,查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25起。今年5月,绍兴市公安局又专门成立全省首支针对电信诈骗的专业化侦查队伍,通过打防结合,今年以来,绍兴电信诈骗犯罪发案率同比下降了两成。

绍兴市还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立体化防控网络,设立了24个巡逻警务站,建立了8支警犬巡逻队,落实2500人的巡逻警力,实行“网格化”三级巡防机制。同时,实施“一片一组、一区一警、一村一员”勤务模式,广设社区警务室、流动警务站,严密社会面防控,减少辖区发案。越城区公安局蕺山派出所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设立警务站,开展24小时巡逻,自今年7月份警务站设立以来,人民医院的发案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0%以上。

在诸暨市枫桥镇乐山村,由13名老板组成的“老板巡逻队”家喻户晓。他们自发开展夜间巡逻,默默守护着群众的平安。在绍兴市,像这样借助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治保组织,组建的“红袖章”巡逻队、社区打更队、村民守望队等群防群治队伍有1200余支,成为一支强大的民间防范力量。

“你已进入视频监控区!”在绍兴市社区、单位,这样的提醒语随处可见。目前,该市已建视频监控点位6738个,接入社会监控点位6万多个,布建治安智能卡口(站)538个,严密社会面防控,最大限度压降违法犯罪。全市刑事案件在去年下降17.69%的基础上,今年又下降了15.83%,其中街面“两抢”案件、入室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55.96%和13.16%。

服务创新 为群众解难题

今年2月份以来,绍兴市国商大厦、绍兴市人民医院等单位,陆续收到由越城公安分局当面送上的安全“体检”报告。这份“体检”报告,从单位的发案数、发案地点、涉及金额到防控漏洞与盲点,一一分析得十分透彻。这些凝聚着公安民警智慧和心血的报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平安商厦”、“平安医院”、“平安社区”……一个个警民联手创建的平安示范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绍兴市检察院创设检察官联系行政村机制,经常听取群众诉求,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努力为民排忧解难。该院还通过互联网检务接待中心、检察微博等网络途径,直接把检察工作延伸到基层。

诸暨市人民法院建立了法官QQ群,对各专业调解组织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在线交流,既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又促进了调解过程的规范化,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

类似的服务创新,在绍兴市比比皆是。“民生问题无小事”,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稳定。绍兴市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着力点,加强和保障民生,着力建设民生绍兴。

绍兴市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为服务这一大群体,该市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模式,更注重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实际问题。诸暨市店口镇构建了“六个安家”体系,即就业安家、创业安家、服务安家、住房安家、组织安家、心灵安家,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本地居民待遇,加速了“本地农民市民化,外业人员本地化”进程。

针对日益凸显的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绍兴市建立了“扁平化、网格化”交通管理机制,开展“一路一方案、一点一对策”治堵工作,加快交通管理智能化建设,发动万名志愿者上路劝导,严管严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城市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今年6月份,据省相关部门测评,绍兴市区严管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达99.1%,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达93.6%。

“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绍兴市借助民情通、“96345”等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热线,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和公共服务,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绍兴公安网上服务中心”,实现公安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覆盖全国各地及128个国家和地区。网站运行以来,日均访问量14万人次,办理审批事项30余万件,使企业和群众年均少跑办事窗口13万趟,节约时间近40万个小时。

绍兴市还整合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服务组织,以及村网格自治服务团队组成的“四公一自”公共服务模式。全市组建村(居)网格服务团队1.4万余个,参与服务9.7万余人,实现“上面千条线”和“基层一张网”无缝对接,把服务延伸到社会末梢。

尊重群众 以文化凝人心

绍兴县的“夏履程序”,在基层实现了一切事务都按民主程序办,每一项重大决策都需先过群众关,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

“夏履程序”,是绍兴市坚持基层民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绍兴市通过拓宽基层群众表达渠道,从源头上疏导基层矛盾、化解利益冲突。除了“夏履程序”,该市还探索形成了新昌“乡村典章”、嵊州“八郑规程”等“以制度治村、按程序办事”的民主治村模式。到2012年底,全市部、省、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分别达5个、50个和265个,村和社区创建达标面均在80%以上。

同时,该市创新“民情微群”网络问政,扩大普通群众有序参与民主。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一律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让老百姓参与决策。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一字之差,却让百姓心顺气畅。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社会常态的“调控器”,社会凝聚的“粘合剂”,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绍兴市把基层群众性文化建设作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创新点来抓,努力营造身心和谐的人文环境。

刚刚过去的国庆七天长假,绍兴市民收到了丰厚的“文化礼包”。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国庆群众文化周”,不请领导,不请明星,把舞台留给了基层群众。特立宙动漫日、广场K歌赛、环城河汽车音乐节、民间巧手才艺展示、戏曲票友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似涓涓细流,浸润了人们的心田。

在绍兴县,全民“晒文化”活动,最近开展得如火如荼。村(社区)举行海选,镇举行决赛,县开展复赛和总决赛,这一乡村“星光大道”,吸引了全县至少1万人参加。该县杨汛桥镇党委书记告诉笔者:以前,有许多居民,每晚消遣不外乎是打牌、搓麻将,或者老酒喝饱了东游西荡,而如今,有了健康文化引领,这类人越来越少了,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确实,“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康的娱乐生活,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品质。在绍兴市,有很多村建起了文化礼堂,成了村里倡导文明、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嵊州市西鲍村文化礼堂,有一条长约1000米的大型墙绘,集中展示了西鲍村主要姓氏的家族祖训、礼仪故事以及村里倡导的文明之风、勤劳之风、务实之风。这样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了村民们开会、听报告、看演出的公共空间,还成了凝聚村庄精神的“加油站”,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本文部分材料和照片由绍兴市“枫桥经验”纪念办提供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