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粥”,是公众对于十一、春节等黄金周各大景区人满为患的生动调侃。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但从国庆黄金周实施情况来看,“最大承载量”并未真正起到防“超载”的作用。
这种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景区被质疑最大承载量虚高。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中,景区内游客已被堵三小时,景区仍不断放游客进去,原因是还未达到最大承载量。一些景区只售出不到最大承载量一半的票,景区内已是拥堵不堪。二是部分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仍开门迎客。北京天坛规划时核定的最大承载量为10万,国庆期间最高峰超过12万。
无论是标准虚高还是公然逾越,都是对旅游法的挑衅。目前我国景区70%的收入靠门票,作为“门票经济”的直接受益者,很难指望景区自我约束,控制客流。不过,种种有形无形的抵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旅游法提到的承载量控制方法还需要配套措施予以规范和完善。
首先,最大承载量确定需要科学合理。专家指出,旅游容量包括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而目前最大承载量只是一个概念,没有一个公开的测算依据和标准,景区大都是从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等角度计算日极限容量,很少考虑游客的心理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游客抱怨景区“人挤人”,但游客量却都没有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原因所在。最大承载量不能让景区自说自话,留下过大自由裁量空间,必须由主管部门牵头,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核定,兼顾景区和游客的利益。
其次,让最大承载量成为“红线”。旅游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景区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从国庆实施情况来看,不乏天坛这样的超载景区,却鲜闻哪个景区因此受到处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让最大承载量成为通电的高压线,一旦出现游客爆棚等情况,监管不力的主管部门,也应和景区一起被问责。
此外,最根本的还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黄金周”成为“黄金粥”,症结还在于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实和国民旅游休闲诉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景区限客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损害了游客利益。从长远来看,唯有正视困局,迎难而上,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让更多人有选择出游时间的自由,而不再依赖法定长假集中出行,才能真正为景区减负,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张枫逸)
·专题:国庆黄金周后再看《旅游法》
·长江日报:先做实休假权再谈黄金周存废
·[视频]哈尔滨:十一黄金周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缓解“拥堵”有招儿嘛?盘点“十一”黄金周
·缓解“拥堵”有招儿嘛?——盘点“十一”黄金周
·中国国庆黄金周“节俭风”扫描
·中国国庆黄金周“节俭风”扫描
·黄金周大考《新旅游法》没及格
·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旅游法 黄金周集中“打假”
·聚焦旅游法实施后第一个黄金周出境游新变化
·黄金周团费“涨”声一片 自助游或将“唱主角”
·华西都市报:最堵不过黄金周,何时方能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