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

2013-10-09 08:16: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浙江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依法治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依靠发动群众,让人民当家做主,是“枫桥经验”和平安浙江建设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10年来,浙江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强化权力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依靠民主法治,夯实了平安浙江的基层基础。

    枫桥镇枫源村三面环山、山清水秀,连排别墅掩映在绿树红花中。村委会主任骆根土告诉记者,村干部要有威信,首先办事要公道。村民自治章程是村里的“宪法”,村务村事怎么决策,村民权益如何保护,按自治章程来就不会错。

    老骆说,这几年,村集体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办了治理枫源江等16项惠民实事。每项工程开工前,都进行“三上三下”民主讨论,再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完工后,所有财务收支等信息在村口公告栏和互联网上公布。边走边介绍,老骆指着一路经过的开源亭、思源亭、聚源亭三个石亭说,连这取名也是大家民主决议的,意思是饮水思源,遇事要三思而行。

    由于推行民主、公开、透明,枫源村这一老典型焕发新青春,近年来先后被评选为省级文明村、民主法治村。

    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浙江省95%的村基本达到了“由民做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吸纳公众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成为建设平安浙江的强大动力。

    在武义县后陈村,记者看到村务公开墙上张贴着一份份财务账单。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徐岳祥介绍,后陈村有347户900多名村民,由于缺乏监督、财务混乱,原来村里矛盾纠纷不断。2004年,村民自发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第一年,村里的招待费就从过去每年二三十万元减到几千元。9年来,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对60余项累计两千余万元的村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村级工程建设零矛盾、零投诉、零上访。

    村务监督使扭曲的“村官自治”重新回归村民自治。学习推广“后陈经验”,现在,浙江省所有村都建立起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解决了农村财务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管理无规章等问题,推进了基层平安建设。地方的鲜活实践,也为全国立法提供了借鉴。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机构”。

    与扩大基层民主相伴相随,在建设平安浙江中,浙江省决策层注重依法推进。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经济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并非都在基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省法制办主任孙志丹介绍,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工作,尤其在依法保护群众利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浙江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

    1997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

    2005年,浙江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

    2007年,浙江在全国第一批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2008年,浙江第一个制定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

    2009年,浙江在全国第一批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标准,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高居全国之首。

    2011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实现了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

    来自省公安厅的最新统计:浙江省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362.5万人,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2009年6月,浙江省审议通过颁布国内第一部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地方性法规。实施4年多来,全省共发放居住证30.2余万本,依法保障居住证获得者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方面享有“同城待遇”。

    80后杨晓霞来自江西省铅山县,在宁波打拼了六七年,领到了居住证,有了自己的家,当上纺织厂副厂长,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浙江人很友善,她的经历证明,在这里只要真诚努力肯干,付出总有回报,梦想总会成真。

    “新一届省政府产生后,李强省长抓的头两件事,一件关乎公平,一件关乎效率。”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龚正介绍,早在1999年,浙江就率全国之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历经三轮改革,审批项目从3000多项减少到900多项。今年1月,新一届省政府组成后立即启动四轮改革,历经努力,审批事项再次减少464项。围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目标,推行从政府立法到执法过程、执法结果等依法行政过程“三公开”。前不久,还制定公布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浙江标准”,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浙江要力争成为审批事项最少、速度最快、规则最公平、办事最规范、法治最清明的省份。

    都说诉讼是一个地方经济和法治的“晴雨表”。2008年以来的5年间,浙江法院共受理案件412万件,是全国增幅的2.1倍。

    “在司法领域,我们也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介绍,为有效发挥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在矛盾化解中的前沿作用,浙江三次调整民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将93%的大标的额民事案件交由基层法院一审。5年间,各地共依法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9.35万件,诉讼标的总金额550亿元,当事人服判息诉率达到96.3%。

    在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正门左上方的LED显示屏正在现场直播一个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院长张光宏介绍,他们法院建有25个标准化数字法庭,全程录音录像,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全部公开。正在领取判决书的方女士对记者说:“第一次打官司的经历,完全颠覆了我对法院的原有印象。鄞州法院全程阳光司法,这种坦然让我相信法官办案是公正无私的。”

    在浙江法院,“案结事未了”。从2008年开始,浙江法院首创司法建议,就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破产、环境污染、非法集资等热点难点问题,向各级党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2961份,70%被采纳,消除了诸多隐患与漏洞。连续6年,浙江法院发布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对行政案件败诉原因进行梳理分析,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预防化解行政争议提出建议,有效延伸了司法对优化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的影响力,促进了各级政府依法行政。

    一个平安法治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富裕得以保障、矛盾得以化解、治安得以调适、公平得以体现、正义得以伸张、和谐得以实现的社会。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浙江省依靠发动群众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今天,6600万新老浙江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智慧和力量汇集起磅礴力量,开创了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浙江样本”和有益启示。杭州10月8日电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浙江法学专家畅谈“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
·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中推进浙江司法行政工作
·浙江检察机关履行职能发展“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经验上升为制度 推动法治化建设
·“枫桥经验”的检察样本

·“枫桥经验”的检察样本
·由乱到治“天台范本”诠释枫桥经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