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观念和文化却没有建立
“我国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骤然转变,虽然技能转变过来了,但汽车观念和文化却没有建立。”长期研究交通安全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认为,细节致命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意识的人们对交通规则的群体性漠视,这让中国人看起来更像在“骑着汽车”。 【详细】
·路权失衡:人车争道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调查显示,在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原因的多重选择中,59%的人认为是“人车争行”,41.8%的人认为是“道路规划不合理”,31.4%的人认为是“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合理。”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注重短期建设,忽视长期影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造成一些道路交通拥堵“瓶颈”和安全隐患路段。
“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余凌云说,很多城市功能区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社区居民出行便利。比如,北京市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居民,上班路途远,开车只能走一、两条道路进入中心城区,早晚高峰难免堵车。 【详细】
·管理滞后:交通安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合肥市民夏先生已有五年驾龄,近年来所在城市一系列“畅通工程”上马,可他却感觉路仍然难走。“每天上班我都得在一个路口堵上半小时以上,因为四条车道的马路只设了一条左拐弯道,这种情况至今已快一年,交警部门怎么就不管管呢?”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会庆教授指出,虽然近年来各地交管部门应对交通安全投入很大,招数层出不穷,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详细】
·违法成本较低 震慑力度不够
“违法成本低,直接助长了个别人的冒险行为。”采访中,对于醉驾、超速行驶屡禁不止,交管部门给出了原因。根据道路交通法规定,车速超过规定时速50%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记6分,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至于罚款、记分,在数额和分值上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对车辆违法行为威慑不大。
而对于醉酒驾驶,最高处罚是行政拘留15日、罚款1500元、记12分、吊扣驾照6个月。在驾驶人看来,最重的莫过于行政拘留,但行政拘留不同于刑事拘留,过后不会留下案底,也不会给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震慑力可想而知。“缺的是一条红线,一条谁也不敢碰不敢踩的红线。”省社科院专家李小伟认为,为了遏制醉驾、超速行驶等恶性违法行为,必须有这么一项硬性法律法规来严控重罚触线者。 【详细】
·“超载难治”的另一面是农民工回家难
在那些农民工劳务输出的地方,不知道还存在多少类似的超载现象。如果说平日里的“超载”是因为运营公司唯利是图、乘客缺乏规则意识,那么春运期间的这些“超载”情况至少反映了农民工回家难的困境。
农民工的这些“超载”,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这个时候,批评监管者乃至批评运营者和乘客自身,恐怕都是徒劳的。 【详细】
·公车违法肆无忌惮
一些公车的驾驶员、乘坐者和管理者,不仅没有带头遵法守规,反而对交通法规置若罔闻。高速公路上超速60%,局长用车20个月内累计违法50余次,乱闯红灯随意停放……频频发生在公众身边的各类公车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也扰乱了交通秩序,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
公车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和特权思维。其一,以“执行公务”为幌子。不管严重超速,还是乱停乱放,“执行公务”往往成了一个筐,各类违法违章行为都能往里装。殊不知,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只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或有证据证明救助危难或紧急避险的违法违章行为方能免除处罚。其二,处罚不到自己头上。违法行为被抓拍和曝光后,要么轻松地将责任推脱给司机了事,要么甘愿受罚却由公款埋单。 【详细】
·社会规则失范致行人不守规则
您认为行人闯红灯反映了什么现象?29.63%的人认为“中国人规则意识比较淡薄”;70.37%的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归根结底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
从表象上看,交通规则普及不够;道路设施不完备、不科学;对闯红灯的危害认识不足等原因,是行人闯红灯屡禁不止的原因。
丁立民认为,根本原因是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规则意识不强。不能因为上述客观因素而忽视了安全意识。
行人交通违法不仅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城市文明的一大顽疾。为防止行人乱穿马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拉红绳拦行人闯红灯”的土办法。在北京,也曾有过交通协管员在十字路口拉条幅,以防止行人闯红灯。
丁金坤认为,行人闯红灯,习惯是根本,反映出人们总体的法律意识不够。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