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71岁,但腿脚硬朗,说的话也有人听。”沈炳水是绍兴市蕺山街道昌安社区306和事佬工作室的一员,他说起化解矛盾时,显得很有自信。
近年来,昌安社区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模式,组建了一支在调解方法上有所特长的党员调解队伍,搭建了306和事佬工作室平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全力打造“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的平安社区。
和事佬巧解婆媳纠纷
“过日子嘛,就是要互相体谅。”趁着周末,昌安社区党委书记王杏英和306和事佬工作室成员汤丽英做了一次特殊的回访。说其特殊,是因为这是一起因婆媳关系引发的夫妻矛盾。
前阵子,老张的母亲突发脑梗,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依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照顾母亲,老张简单带了几件衣服就搬到了母亲家里,端药送水。
“家里事情也不少,孩子难道就不要管了?”
“那母亲那里总要有人照顾的。”
时间一长,妻子有了意见,一气之下,搬回了娘家。得知这一情况,和事佬汤丽英决定当一回“红娘”,给双方做起了工作。
“现在这样的孝顺儿子不多喽。”汤丽英首先给老张的妻子打去了电话,让她消消气。随后,又买了水果上门探望了老张和他的母亲,劝说老张要体谅妻子这些年来的辛劳。几次下来,两口子不仅和好如初,还一同照顾起了老母亲。
社区书记王杏英说,306和事佬工作室成员都来自于居民,实行网格化管理,按专业擅长、属地就近原则处理矛盾纠纷。目前,共有28名党员和事佬参与调解工作。
近3年来,306和事佬工作室已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18起,成功率高达96%。如今的306和事佬工作室,已成为社区与群众间的“直通器”,了解居民心声的“传感器”,缓解矛盾的“缓冲器”以及社区和谐稳定的“避震器”。
发不出去的奖励
“今天要说的内容是《物权法》和《婚姻法》……”每个月15号晚上,和事佬们都会聚在社区会议室里,一边分享案例,一边进行“法律充电”。
“想要打开当事人心结,最关键的就是方法,就像‘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和事佬陈国根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已经摸索出了调解十法,并制定了联席会议、信息报告、纠纷回访等制度,形成“有事上门促促和,无事串门聊聊天”的工作氛围,在当好调解员的同时,做好信息员和宣传员。
“老沈,你了不起哎,那么难调处的矛盾都化解了,后来钱领了没?”见到和事佬沈炳水来串门,社区工作人员起身问道。老沈笑着摇了摇头。从去年开始,社区为了调动和激发和事佬的工作积极性,对调处纠纷实行奖励措施。
“钱是不多,但总归是一点心意吧。”王杏英介绍说,一般纠纷调解成功,每件奖励20元;较大纠纷调解成功的,每件奖励50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钱发不出去”。从措施实施至今,几乎没有和事佬来领奖励。
“对我而言,看着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就是最大的成功。再说,我们都是党员,帮忙解决邻里纠纷也不是为了钱,就是想做点事。”沈炳水说,这么多年下来,他只拿过一次20元,“那还是书记硬塞给我的”。
创新亮点:
昌安社区共有正式党员306名,2009年,社区党委在原调解党小组的基础上,组成一支在调解方式方法上有特长的党员调解队伍,故名“306和事佬工作室”。
“306和事佬”在调解中发挥民间性、草根性优势,建立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培养了一批既热心又有一定威信并懂业务的党员和事佬骨干队伍,努力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目标,并摸索出“背靠背法”、“专注倾听法”、“设计调解方案”、“错位称赞法”、“双方退步法”、“先疏后调法”、“借助外力法”、“换位思考法”、“冷热处理法”、“回访法”等调解十法。
·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浙江法学专家畅谈“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
·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中推进浙江司法行政工作
·浙江检察机关履行职能发展“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经验上升为制度 推动法治化建设
·“枫桥经验”的检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