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浙江杭州正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

2013-09-29 15:39: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平安浙江网 

“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杭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发出“动员令”。

这个千年古城正沿着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一基地四中心”的发展之路前行。

历史之约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有方士劝吴越国王钱镠填平西湖,于其上建王府,可有千年王气。而钱镠不但反对填湖,反而成立专门机构疏浚湖水,改善生态,希望后人永久留住这片绿水青山。这个故事,许多杭州人知道。

钱镠之于西湖,现代人之于杭州,正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所说:“我们只不过是这一方山水的托管人,必须尽心尽力当好‘薪火传人’,而没有权力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错事。”

西湖从一个浅浅塘湾、由潮汐带来的江海之水逐渐而成。自秦设县的杭州,之所以成为“人间天堂”,是靠一代代人的汗水与坚守。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西湖蓄水减少,湖中生态破坏严重,他修坝蓄水、疏浚井道;两度在杭为官的苏轼,看到湖水生态退化、农田无水可灌,展开建造苏堤等抢救工程……

今天的杭州如历史上的西湖水一样,再度面临环境的考验。按新标准评价,杭州空气质量在过去十年间不容乐观,霾天数年均约160天。一些河道交接断面不达标,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杭州市委以高度的忧患意识,部署建设“美丽杭州”。

如今,在西湖区西溪谷,每到周末,便有市民踏上傍山而建的慢行道。登上高处,可以看到湖、树、亭、塔错落参差,白墙黑瓦与丛丛绿荫相映成景。

“自古以来,西湖便是杭州之核。美丽杭州建设,缺不了百姓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西湖,美丽西湖建设也是美丽杭州建设之核。”西湖区委书记王立华说。

网民“江南湖泊”说,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幸福和谐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美丽杭州”目标的提出,是这座城市对历史的负责。

民生之需

“盼了几十年,终于有新房子住,而且环境也改善了!”攥着红色纸条从人群中挤出来的上城区白塔岭居民曹慧珍说。

中秋前后,这位63岁的“老杭州”同白塔岭一带186户居民选房领号,借着杭州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三改一拆”工作,搬离了环境恶劣、屋顶漏水的棚户区。不远处,是用于回迁而新建的白塔小区,街对面是刚建成的樱桃山生态公园。

白塔岭的变化是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实施中尊重百姓意愿的缩影。

小区环境怎么改造?树栽在什么位置?河道如何治理?当相关部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把拍板权交给群众。据市环保局局长胡伟回忆,钱江三桥滨盛路匝道改建工程的环评审批听证会,为逐一回答质疑,听取市民建议,从下午2时开到第二天凌晨2时方结束。

杭州城北的京杭大运河,似碧绿的缎带穿过广济桥、拱宸桥,两岸栽满绿植的人行步道、御碑文化主题公园、槽运仓储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一些居民说,过去造房,大家连窗子都不敢往运河方向开,现在这里成了景观房,大伙有了真正的生活品质。

今年夏秋之交,杭州市委常委接连走进杭州网的直播间,就美丽杭州建设与网民对话。这些决策者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态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好的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杭州是回应并解决当前民生诉求的最好方式。

发展之要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杭州提出的“环境立市”背后,是对发展的忧患:市区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30%,按国际惯例接近生态承载极限;纺织等耗能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0%以上,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巨大。

“解决发展的问题不是不发展,而是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善用‘留白’技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黄坤明说。同“三江两岸”整治同步的是,杭州正在实施旅游西进、科技西进、文创西进、现代服务业西进,推动西部五县市着力建设杭州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五县市中,杭州市把千岛湖畔的淳安县列为“美丽杭州”建设试验区,综合考评“单列”,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等取代GDP成为考核的核心内容,腾出更多财力、空间用于生态保护。杭州市也在探索创新考核方式,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

法兰瓷收藏品展示馆、平面设计公司、电影特效制作企业……掩映在浓浓绿色中的转塘镇凤凰山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中,新产业取代了老旧的水泥厂。

退二进三、弃重择轻、变黑为绿,在杭州,有十个像转塘这样的文创园承担起改造产业结构的职责。

娇艳的荷花、翠绿的茶叶,如果维系在一条摇摆于污泥间、脆弱的“生态茎脉”上,就有折断、枯萎的可能。有着悠久生态历史的杭州正视危机,正努力把自己镶嵌在青山绿水中。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