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河南省郏县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先进事迹系列报道

2013-09-29 13:56: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 

    每天清晨,尽管马俊欣起得很早,但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衬衣的七颗扣子加上检察服的三颗扣子是马俊欣每一天的第一道障碍——由于左边身体瘫痪,右手力量有限,他不得不依靠牙齿和右手的艰难合作来系上扣子。即便如此,衬衣最上面的一颗扣子他也无法扣上,因为他脖颈后植入的钢板和钢针使得他不能随意调整嘴与扣缝的距离,离嘴最近的扣子反而最不容易扣上。

    从系第一颗扣子到穿戴整齐,常人最多也只需几分钟,但他却需要25分钟。

    这就是被誉为“当代保尔”的马俊欣每天艰难的25分钟。这是他25年来每天都要面对的25分钟。在这样的25年里,马俊欣用残缺的身体和钢铁般的意志书写出了一个挺立的“人”字,写出了一位共和国检察官的忠诚。

    活着,就要站起来

    “我虽然是辆‘破车’,但发动机是完好无损的,不过是轮胎旧点,跑得慢点,那有啥?就多跑一会儿呗。”

    1983年,18岁的马俊欣以518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当年郏县的“文科状元”,被山东大学法律专业录取。风华正茂的马俊欣一时成为整个郏县的骄傲。然而,生命的河流在马俊欣的人生最为平坦明媚的时候,突然跌入了深深的峡谷。

    1987年,大学就要毕业的马俊欣在上体育课时,不慎从双杠上跌落,头颅着地,脊椎、颈椎受到重创。虽然成为存活者,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半边身子瘫痪、僵硬,有知觉但不灵敏;右半边身子可以勉强活动,但没有知觉。脖颈后植入了两块钢板和数根钢针,脖子的转动只能靠腰椎的力量来完成。不能平躺睡眠,大部分时间只能靠在椅子上打盹儿休息。翻身、起坐、伸腰、穿衣,对他来说都十分艰难。

    大学毕业,学校分配他去河南省司法厅工作,他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直接面临着在郑州不可能生活下去的状况,向学校提出回故乡的申请。郏县原属许昌市管辖,后来归平顶山市管辖,学校改派他去许昌市检察院后又改签至平顶山市检察院。到岗之后,平顶山市检察院为他保留一年的康复时间。为了减少给同事的麻烦,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郏县。

    经过在大学里的短暂康复训练,他已经能勉强站起来。然而遭遇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要从心灵的低谷中站起来谈何容易?人生至此,似乎已经没有回转的余地。看着同班同学一个个毕业离去,他内心的失落不言而喻,四年前的辉煌还历历在目,健康活泼的自己拖着残疾的身躯将何去何从?

    “命运仿佛开了一个大玩笑,好容易跳出龙门,从一个农家娃考上了大学,想着用自己的一身学识报效国家,没想到最后回到离家最近的地方生活。兜兜转转一大圈,我最终回到了原点。”马俊欣轻声叙述着,思绪一时飘得很远。

    那段日子,马俊欣也曾消极低沉过,也曾埋怨过命运的不公,也曾想过逃避现实。就在这绝望之境,儿时的偶像保尔?柯察金再次闯进他的心灵:“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既然生命不曾逝去,那就应该更加爱护和珍惜;既然人生之路已经改变,即便是宽阔平缓的河流跌入深谷,也要化作那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的瀑布,同样美丽壮观!”终于在那么一天,马俊欣幡然醒悟,决定真正重新站起来!

    站起来,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那样简单轻松的事,但是对于马俊欣来说,背后是艰难的付出和代价。支撑他的,除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外,还有他始终抱有的“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信念。

    院里看到马俊欣的身体状况,让他再进行一年的康复治疗,等身体好些后再上班,但马俊欣坚持边上班边进行康复训练。“我虽然是辆‘破车’,但发动机是完好无损的,不过是轮胎旧点,跑得慢点,那有啥?就多跑一会儿呗。”从此以后,面对领导和同事,马俊欣每天都是一脸的阳光、一脸的微笑。

    就这样,在郏县还没有出租车的年代,人们在清晨常常看到这样一幅上班的图景:大姐马琴推着自行车,马俊欣扶着自行车货架,迎着朝霞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马俊欣行走时,都是靠右侧肢体用力,然后带动左侧肢体机械地前行,正常人一年两双鞋子穿不破,而他却需要七八双鞋,每双鞋都是右脚好好的,而左脚鞋子的前端已经磨烂。

    作为当年的全县文科状元、山东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25年里,马俊欣凭着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出色的文才证明了自己:院里遇到疑难案件,他研究研究就明晰了;本来难写难读的经验材料和工作报告,在他的笔下变得重点突出通俗易读。

    25年里的6个“从不”

    领导看马俊欣手写文稿太辛苦,就特意给他配了电脑,这可乐坏了马俊欣,他说:“这下可方便了,我这‘铁砂掌’要变成‘一指禅’了。”

    如果说马俊欣能够从手术台上走下来并站起来已经是个奇迹,那么这25年中,他对工作、对职责的坚守更是一个奇迹。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用6个“从不”来总结他对马俊欣的印象:“马俊欣25年如一日,从不迟到,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懈怠,对同事们的求助从不推辞,对职务待遇从不伸手,对自己巨大的付出从不抱怨,备受病痛折磨从不叫苦喊累。”

    “25年来,马俊欣从没迟到,没有请过一天假,也没有因为看病而耽误一天工作。”这些常人都难以做到的,马俊欣却做到了。在郏县检察院,马俊欣一直是最守时的人。郏县84位出租车司机几乎都认识他,而且还给他封了一个绰号:“老革命”。

    “最初看他每天都拖着病痛的身体到检察院,还以为他是老上访户呢,时间长了才知道他是一位检察官,身体都这样了,上班还风雨无阻,早出晚归,我们都被他的执著和坚持打动了,叫他‘老革命’,也是打心眼里敬重他。”出租车司机卢广荣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都已经熟悉‘老革命’的作息时间了。上下班时间,只要听说‘老革命’还没搭上车,我们都争着抢着第一时间接送他。虽然拉他多费时间,还得扶他上下车,但我们都没人计较。我们感动的是他的精神,敬佩他这样的人。”

    马俊欣在工作期间,有一个从未改变过的作息表,早上7点左右到单位,下午6点工作完后再回家,每天在单位一坐就是11个小时,累了就靠在椅子上伸伸腰,中午困了,头靠着墙休息一会儿,长年累月,在他椅背后方的墙面上留下了一块明显的印痕。

    25年来,马俊欣当过检察院经检科科员、业务监管中心主任、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兼任《郏县检察》责任编辑。他用他的智慧、他的文笔、他的勤奋,支撑着郏县检察院的大量工作,尤其是大材料、大文章。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写材料时需要一笔一画爬格子。有时一篇文稿至少要誊抄五六遍,他僵硬的指关节会经常因此肿大疼痛。笔拿不稳了,就把方格纸换成了横格稿纸继续写,这样才能把稿件清晰整齐地誊抄出来。后来,院里的条件改善后,领导看马俊欣手写文稿太辛苦,就特意给他配了电脑,这可乐坏了马俊欣,他说:“这下可方便了,我这‘铁砂掌’要变成‘一指禅’了。”

    2009年9月,《郏县检察》创刊,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赶在国庆节前出版,他和同事们连续几天都吃住在办公室,连续几天熬夜,使他得了重感冒,不停地咳嗽,同事们劝他去休息一下,但为了加班赶写、编排、校对稿子,他只是简单吃了点药,继续工作。

    凌晨3点,当他最后一遍校对完所有稿件走到卫生间时,突然两眼一黑,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卫生间的地板上。当早上6点,同事来办公室取稿件时,才发现马俊欣不见了,后来在卫生间看到了昏躺在地上的马俊欣。

    就连院里的电工师傅也都知道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常常加班到深夜。“多年来,全院数马俊欣办公室的灯换得最勤。”电工师傅告诉记者。

    一些同事和朋友看到他写材料的辛苦,劝他说,现在网络那么方便,你应付一下就得啦。马俊欣说:“写材料当然也可以轻松应付,但我不能那么做。因为,我知道那一份份材料背后的意义和分量,起草的事迹材料,是要拿去竞争先进的,我们的材料一定要有内容,不能平淡无奇,逊色于竞争对手;起草的经验发言材料一定要精益求精,让与会领导满意,让兄弟单位服气。”

    因此,马俊欣努力使自己像一个辛勤的石匠,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总是把检察工作最闪亮的一面雕琢出来,把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示出来。

    据院里粗略统计,近5年来,马俊欣经手的材料就有100多万字,评查案件卷宗1万多册,内部刊物《郏县检察》稿件的采访、编排、校对几乎由他一个人完成。

    与他的尽职尽责一样,他在工作上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创新也令同事们钦佩不已。他说:“对任何一件事情,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缺少思考的人,其灵魂很难被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也就不利于有效地开展工作,更不能用创新的方法指导工作。”

    在任办公室主任时,他总结推行的“周小结、月讲评”制度,得到郏县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县行政机关推广。任研究室主任时,他借鉴外地的做法,结合本院实际,写出了一篇建立业务监管中心必要性的调研报告,后被院党组采纳,郏县检察院由此在平顶山市检察机关率先成立了业务监管中心。

    在业务监管中心工作期间,他总结摸索出了“检委会委员评查点评卷宗”的做法,提高了卷宗评查的透明性和权威性;创新成立了“业务咨询小组”为案件提前“把脉”。这一系列做法,使郏县检察院的案件质量和卷宗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平顶山市检察院每年对卷宗质量抽查,郏县检察院的卷宗均为优。

    河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自民和平顶山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年在了解马俊欣的事迹过程中,发现了他岗位变迁的“规律”:从烂摊子、新摊子开始,每当工作进入正常轨道后,他就主动退出来,给别人进步创造机会。“多年来,他从没有参与过领导干部的岗位竞争,每到一个部门,他总是‘功成身退’,为数不多的荣誉,都是推来让去最后大家‘强加’给他的。”郏县检察院检察长徐遂根如是说。

    铮铮铁汉也有柔情

    4岁的儿子成了他的“帮厨”。烧水时,他把水壶先放在最矮的凳子上,儿子一小杯一小杯地往锅里添水,水添满后,父子俩合力把锅“抬”到第二个凳子上,休息片刻,他们再合力把水壶抬到灶上。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在世人面前,乐观豁达的马俊欣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是人生的强者。但铮铮铁汉也有柔情的时候,马俊欣也有不少遗憾,也流过泪动过情。

    “多希望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和你们一起渴饮山泉,取证深山;多希望在淫雨绵绵的秋日,和你们一起奔草原、上天山、不远万里,抓获持枪携款的逃犯;多希望在寒风刺骨的隆冬,和你们一样出庭指控犯罪,与辩护人唇枪舌剑……”

    这是马俊欣作为一名检察官的遗憾。

    作为儿子,马俊欣也有许多遗憾。

    2011年的农历三月十八,马俊欣的母亲因病去世。几年前就卧病在床的母亲,心里一直惦记着小儿子,尤其是小儿子遭逢不测的事情,对这位老母亲的打击是巨大的,她背着人不知掉了多少眼泪。去世前,马俊欣的母亲拉着孙子马弘光的手说:“你爸爸忙,你要替我照顾好你爸爸。”

    平日,因为工作的忙碌,马俊欣没有时间陪着她说话解闷儿,甚至在接到母亲去世电话之前,他还在办公室忙碌着工作,匆忙赶去的他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马俊欣抱着儿子马弘光,父子俩哭成一团。后来,马俊欣这样安慰儿子:“奶奶在人世间走了80多年,累了,要休息了……”

    作为父亲,马俊欣不止有遗憾,更多的是愧疚。

    儿子马弘光4岁那年,马俊欣不想再拖累妻子,多次与妻子商量,以感情不和为由离了婚,从此他与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马俊欣坦言,那段时光,对于他们父子俩来说是最为艰难的时光。

    马俊欣的右手虽然能活动,但是力量有限,烧水端锅,他都无法做到,更别说炒菜做饭。于是,4岁的儿子成了他的“帮厨”。烧水时,他把水壶先放在最矮的凳子上,儿子一小杯一小杯地往锅里添水,水添满后,父子俩合力把锅“抬”到第二个凳子上,休息片刻,他们再合力把水壶抬到灶上。

    儿子越是懂事,马俊欣越是心酸。一次,儿子在客厅做作业,马俊欣不忍打扰,决定“逞逞能”,一个人去炒菜做饭。端锅时,由于力量不足,锅从手中滑落了。滚烫的锅沿在他的右手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烫痕,儿子听到响声,跑到厨房看见了这一幕,赶忙找到了膏药心疼地在爸爸手上擦了又擦。“没事的,你不知道爸爸的右手是没有知觉的吗?”这一刻,爸爸望着满脸是汗的儿子,儿子看着一手伤痕的爸爸,都止不住泪流满面。

    “爸爸,以后让我来做饭吧。”从那天起,儿子变成了主厨,爸爸变成了帮厨。那一年,马弘光6岁。2011年的一天,当地一家电视台在马俊欣家采访时看到了这一幕:狭窄的厨房里,一个锅炒着菜,一个锅煮着粥,肥大的围裙里,年幼的马弘光站在小凳上手忙脚乱在做饭。摄像者因流泪无法继续拍摄,主持人上阵拍摄,拍了不到一分钟也泣不成声,编导则忍不住跑到屋外独自流泪。

    由于马俊欣离不开人照顾,儿子马弘光平时从不出门。但这并不代表幼小的他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没有好奇和向往。“我最开心的就是有客人来我家,因为那时,我就可以放心地出去玩一玩。”稚气未脱的马弘光告诉记者。

    还有一个时段也是马弘光的快乐时光。那就是每天的早上和傍晚,早上7点钟左右会有洒水车唱着歌经过窗前,傍晚也会有垃圾车哼着调子驶过窗外,这个时候马弘光就会停止手中一切活动,奔向窗前看洒水车和垃圾车经过,并高兴地向父亲说:“爸爸,你看,洒水车来了……垃圾车来了。”对于普通的孩子而言,这些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儿子却感到兴奋异常。看在眼里的马俊欣常常忍不住掉下心酸的眼泪。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马弘光毫不犹豫地回答:“陪爸爸一起去坐坐火车!”直到现在,马弘光最远的一次出门是在2011年9月,他作为马俊欣事迹报告团的成员去父亲的母校山东大学作报告的那一次,那还是坐汽车去的。

    说起长大后的理想,马弘光说他希望长大后做一名医生,治好爸爸的病。他在作文里写道:“爸爸,请放心,现在,我是您的小保镖,将来就做您的大拐杖。我会永远陪着您,一起走下去!”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