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湖北

武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幸福

2013-09-28 15:13:0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平安就在邻里街坊帮忙看个门、来了陌生人问一声等点滴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刘汉华眼里的平安很真切。

甘肃省庆阳市来汉工作的唐增刚,如今住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全力北职工社区。他说,平安就是现在每天下了班能吃上热菜热饭、洗上热水澡、晚上9点还能到社区打场台球。

经过12年不懈努力,拥有千万人口的武汉市今年捧回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

谈及如何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武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曙光说:安全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基本需求之一,将继续把“平安武汉”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平安建设模式,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科技创安:服务管理步入快车道

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武汉市人口达1012万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与人口多、面积大相伴,武汉社会治安状况复杂多变,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艰巨而繁重。

面对挑战,武汉平安创建之路起步于科技创新,为社会服务管理插上信息化翅膀。

8月7日凌晨,市民罗女士遭飞车抢夺。两名赤膊男子骑摩托车抢走其随身挎包,包内有一部手机及500元现金。

惊魂甫定,罗女士报警。警情传至武汉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巡控大队。经与辖区民警对接、调取小区监控,民警很快发现两名男子尾随罗女士、现场抢夺及逃跑轨迹,并成功锁定两名嫌疑人,而此时距离案发仅7个小时。办案民警闵肖虎说,没有视频监控,这样的破案速度难以想象。

目前,武汉已建成全国领先的“天网工程”,25万个城市视频监控探头覆盖三镇,视频侦查支队数百名民警日夜守护江城安宁。

通过构建信息化视频、社会面巡逻、城乡社区(村)、单位和行业场所、区域警务协作等治安防控“六张网”,武汉社会治安防控向动态型、主动型、集约型转变,提高了打击精准度、有效控制了发案。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武汉刑事立案43436件,同比下降9.2%;破案15456件,同比增加10.7%。

做好严厉打击的同时,武汉还将信息化深度融入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如今,依托网格员收集的基础信息,我们轻点鼠标就能完成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城市拆迁稳定风险评估、社会治安防范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武汉市综治办副主任王湫萍说,该系统对基础信息进行空间化分析,让社会管理服务有了信息化抓手。

基层有安:自治共建别有洞天

与其他城市一样,社区服务管理曾是武汉基层创安绕不过去的“坎”。为迈过这个“坎”,武汉很多社区擎起“自治共创”大旗。

汉阳区十里铺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商铺多、流动人口多且结构复杂。

在社区民警李昌军记忆中,2010年前,十里铺三天两头有出租屋户主与租户因东西被盗等事情而起纠纷;如今,发案连年下降。“变化离不开推行出租屋星级服务管理。”他说。

李昌军所说“出租屋星级服务管理”,是十里铺2010年3月开始推行的私房出租屋管理模式。

根据规则,社区及协会按照“季度无发案、无火灾,有治安防范措施”等条件评定星级,星级高可优先获得社区推荐租户等服务。

激励竞争机制调动了业主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随着星级出租户增多,十里铺刑事发案明显下降:2009年146起,今年前8个月仅32起。

汉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李伟民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全区117个社区(村)实现出租星级管理全覆盖,共评定星级出租屋10778户,成立了自治协会等群众组织,确保了社区平安。

社区居民自治,解了黄春萍们的烦恼。社区与学校共建,则让百步亭文卉苑社区居委会副书记秦永庆担子轻了很多。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保障房聚集区,文卉苑社区与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仅一墙之隔。文卉苑社区加高了与汉铁高中相邻处的围墙、安装了红外报警设备并与学校共享、与学校召开平安建设月度联席会议等。

江岸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郭汉军对辖区校园周边环境引以为豪:通过单位共建,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周边环境大有改善,自己孩子上学再没遭遇社会青年纠缠索要财物等“擂肥”的事。

群众享安:外来客留守人都有“家”

“前阵子,保安反映很多年轻职工报名参加成人高考,下晚班后到社区开证明找不到人,很急。”全力北职工社区居委会书记张晓兵说。经商议,居委会调整办公时间,9月2日起正式实行延时服务,工作时间延长到21时。

“开发区外来人口多,但我们一直秉持‘外人不见外’的理念。比如,张书记他们延时办公,工作细节之处见真情,让职工们找到家的感觉。”武汉经济开发区政法综治办主任易山伟说。

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实际困难,从2006年起,武汉开始尝试全新的“企业社区”发展模式,为“新武汉人”建设集公寓、食堂、超市、网吧、银行、娱乐场所等设施于一体的生活园区,全力北职工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与外来客的待遇相同,新洲区邾城镇留守妇女库桂桃在邾城四小也找到了“家”。库桂桃是邾城四小一名“生活老师”,儿子已从这所寄宿制小学毕业。

“寄宿制施行之初,我们择优从一年级学生家长中聘用了‘生活老师’,要求她们有一定学历及养育经验。我们试图以此解决留守儿童与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邾城四小校长饶小平说,目前全校共有48名“代理妈妈”。

新洲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童维厚介绍说,针对新型城区城乡二元结构特点,该区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创新加强留守子女教育,共建设农村寄宿学校74所、标准化学校26所,保障了留守人员权益。

目前,武汉市正在全市范围推广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的做法。

机制护安:特殊人信访人诉求有路

“别人出去打工了,我自己能养活自己,为什么不让我出去?”李佳(化名)偷偷给妈妈发了条短信。

李佳是远城区黄陂区人,智力残疾三级。父母在武汉中心城区做点小生意,每天忙得无暇照顾他,只好把他关在家里。

听说黄陂区智力残疾人托养所提供免费服务,父母将李佳送所照管。两年下来,李佳不仅身体变壮实了,还能写字,甚至会用手机编短信了。看到同伴陆续出所找到工作,李佳也有了外出闯闯的念头。

9月1日,李佳妈妈到所看望,把儿子的短信给所长刘祥丰看。“他恢复得不错,但身体还不够强壮,过段时间再说吧。”刘祥丰劝慰道。所长这么说,李佳妈妈也就没再提出所的事。

截至今年6月,黄陂区登记在册的智力残疾人有1412人。黄陂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熊国顺介绍说,针对重点人群数量多的情况,该区着力打造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阳光系列”,建立了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阳光驿站、区残疾人服务中心阳光家园、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中心阳光社会工作站等,实现了特殊人群有人管、有出路。

除了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武汉还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和第三方调解机制,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恼事,让群众的诉求有出路。

为保障群众诉求有路,作为武汉唯一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江汉区率先在湖北省打造了社会矛盾调解信息系统平台,将107名律师引入社区。

“我们把社区律师‘周四有约’、‘同心律师服务团’等融入联调中心,为信访人等群众找到诉求出路,为筑牢基层平安贡献了力量。”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夏伟平认为。

在武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周滨看来,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平安建设就是要闻群众需求而动,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平安、幸福,才是真平安。

(记者胡新桥 见习记者刘志月 通讯员武综治)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