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通过视频接待百公里外的申诉人王先生
【定格】打开语音聊天软件,不到10秒钟,接访检察官已经通过网络“坐”到了数百公里外的王先生面前
“请问是普陀区检察院吗?能听到我说话吗?”“是的,您的声音和画面都很清楚,您是王先生吗?”“对,我就是。”9月13日,在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接访中心,上海基层检察院第一个网络视频接访平台开始试运行,而王先生则成为了在该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与检察官对话的“第一人”。
事实上,王先生可谓是该院的“老朋友”了,因为一个月前双方就已经在微博平台上开始了互动。今年4月,普陀区检察院在腾讯网开通了官方微博,短短一个多月,“听众”数量猛增至近万。在积极宣传检察职能与工作动态、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检察微博也成为检察机关与网民互动交流的窗口,王先生就是通过微博与普陀检察“牵上线”的。
王先生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与普陀区一家用工企业产生了劳务合同纠纷,官司是打赢了,但却迟迟拿不到赔偿款。王先生回到老家后,原以为事情就这样泡汤了,他却在一次上网时无意中了解到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执行具有监督职能,于是他立即通过微博向普陀区检察院求助:“我人在外地,上海没有熟人,为了案件的申诉专程去一趟确实不太方便……我能在网上进行申诉吗?”
王先生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劳务纠纷也随之增多,即使最后进入司法程序对簿公堂,但随着当事人返还原籍,胜诉的判决也容易变成一纸空文。
按照规定,检察机关受理申诉案件,需要当事人亲自到院办理权利义务告知等有关手续,可像王先生这样为了办理一次简单的手续而往返奔波,似乎是有些“不值得”,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当事人的申诉成本?正巧,该院酝酿已久的网络视频接访平台近日上线,而王先生的申诉符合条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对话进行受理。
在对约定的时间打开语音聊天软件,发出视频通话请求、等待对方回应、视频连通,不到10秒钟的时间,面带微笑的接访检察官已经通过网络“坐”到了数百公里外的王先生面前。在仔细核对了申诉人的身份后,检察人员将《权利义务告知书》的内容输入聊天窗口,王先生马上认真阅读。“王先生,我们会将纸质的《权利义务告知书》寄给您,如果没有异议,请您亲笔签名后再回寄给我们,我们会正式受理你的申诉。”听到这里,王先生激动地说:“谢谢上海的检察官,不管申诉结果如何,你们考虑得这么周到,已经让我非常感动了!”
“为了方便群众,我们一直在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接访窗口,包括设立举报信箱、开通接访热线、在官方网站开设‘举报之窗’等。但我们发现,群众更青睐的方式,仍是与检察官进行面对面交流。依托网络视频技术,现在能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感受到检察官面谈接访的效果,避免了奔波,大大降低当事人的申诉成本。”普陀区检察院控告申诉科负责人刘京康介绍说,“其实对我们来说,因为能看到申诉人本人,能使我们有效核实申诉人的身份,这对防止出现不实举报也很有帮助,所以,视频接访可以说是‘双赢’的方式。”
(原标题:百公里外轻点鼠标 检察院内视频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