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采访在沙漠公路执勤的塔中公共联合检查站民警张延生,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轮南镇的塔河出发,车子不久便驶进了一望无际的沙漠。路上,随行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庞展帆告诉记者:“沙漠里一切都带着不确定性,就像这天气,这会儿晴朗,说不定下一秒就刮沙尘暴了。”他感慨地说,在这里,只要留下来就是一种奉献。
当日14时,记者到达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腹地的塔中公共联合检查站。这个检查站坐落在500多公里长的沙漠公路中段,距离轮台县和民丰县各200多公里,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2010年9月,塔中公共联合检查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张延生因从警时间长、救援经验丰富,成为该检查站的一名民警。
52岁的张延生肤色黝黑,双鬓斑白,脸上爬满了皱纹,可他的神情透着淳朴、憨厚。在塔中公共联合检查站,民警们都亲切地称他“张老哥”。
树是用来救命的
绿色植被不仅是沙漠里绿色生命的象征,更是司机的“救命稻草”
起初,面对超出想象的艰苦,一起来的同事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张延生却选择了留下。他每天在检查站附近种树搞绿化,2万平方米的荒漠,在他的努力下,绿色的面积渐渐扩大。用张延生的话说,在沙漠里,最脆弱的就是生命,一定要先种树,树是用来救人命的。
记者在沙漠公路行驶时,看到公路两边筑起的绿色屏障。这些绿色植被在张延生眼里,不仅是沙漠里绿色生命的象征,更是司机的“救命稻草”。
张延生说:“刚来的时候,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沙漠,司机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于是他萌生了种树的想法。
“一开始,我不懂种树,种的树没有一棵能活下来,我就到处请教,终于找到了关键。”张延生得意地说。
原来,张延生所种的树苗,都是移植到沙漠后,采用淡水过滤器滴灌方法浇灌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努力,胡杨、沙枣等树苗绿油油地簇拥在检查站附近。过往的司机们打趣说:“每次经过检查站,好像看到了海市蜃楼,让人眼前一亮。”
最怕接到救援电话
最近的医院也在200多公里外,每一次救援,都是和时间赛跑
52岁的张延生从警近30年,参与过无数次救援,但他说,最害怕接到救援电话。“最近的医院也在200多公里外,最快的车程来回也要4个小时,每一次救援,都是和时间赛跑。”张延生说。
去年年初,张延生接到求救电话称,距离检查站不远处发生车祸。赶到现场后,只见一辆送水的货车和迎面驶来的一辆货车相撞,送水车上副驾驶位置的人双腿被撞断,鲜血直流。“我赶紧把衣服脱下来,用两个袖子把伤者的腿紧紧裹住,又用车上的起子把袖子绞紧,防止流血过多。”张延生回忆说。
张延生看伤者上了救护车后,悬着的心仍然放不下。他说:“要走200多公里才能赶到医院,路上随时可能发生紧急情况。”不幸的是,次日凌晨2时,他接到了医院的电话,伤者还是因失血过多去世了。
还有一次,检查站接到救援电话,在沙漠公路有一辆货车行驶过快,翻倒在路边。到了现场,救援民警看到,司机已经呼吸困难,憋红了脸,可救护车赶到还要1个多小时。张延生说:“我们没有专业救援装备和技术,只能在现场干着急。”
检查站附近虽有一家小诊所,可还是缺乏医疗设备和专业医生。
在大漠深处坚守
一年365天,他有287天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张延生告诉记者,检查站成立3年来,沙漠公路上的交通事故逐年减少。
记者看到,只要有过往车辆接受检查,民警们总会温馨提示:“师傅,路上有停车场,切忌疲劳驾驶。”
张延生说,在沙漠里,尊重生命就是尊重自己。3年来,张延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救援方法。
2012年的一天,张延生一大早就在检查站附近的沙丘上看到一个人。他说:“我看到有个人影,走两步倒下,起来后,又倒下了,我赶紧赶了过去。”
经了解,此人叫刘刚(化名),在沙漠中徒步时迷失了方向,身体已经严重脱水。
张延生和协警一起将刘刚带回检查站,刘刚一看到桌子上的矿泉水,拿起来就喝。张延生赶紧抢下他手中的水,并嘱咐协警绝对不能让他喝水,会要人命的。
说罢,张延生赶紧端着一个饭盆,在检查站附近的几户人家讨要稀饭。他回忆说:“正好有一家人煮了稀饭,我赶紧往稀饭里撒了一把盐,搅匀后给他灌了进去。”半小时后,刘刚恢复了意识。他问张延生为什么不让他喝矿泉水,张延生说:“你的身体处于脱水状态,这时候喝水很容易出现水中毒,有生命危险。”
每一次在沙漠里救援,出发前,张延生总会嘱咐同伴,一定要带上矿泉水和馕。他说:“在沙漠里只要两个小时不喝水,身体就会受不了。”
一年365天,张延生有287天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记者在沙漠公路287公里处看到,一片沙坡上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豪迈的名言激励张延生和他的同事们。如今,他们已经习惯了与荒漠相伴,习惯珍惜每一片绿意,习惯了每一次救援。他们在大漠深处坚守,甘愿做一叶小舟,守护这片“死亡之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