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那警察就不想妈妈吗?”

2013-09-22 09:24: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口述/魏晓东(北京市公安局勤务指挥部)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每当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飘荡在耳畔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故乡。人们常说,近乡情怯,我倒是觉得近节情怯,因为越是过节的时候,我们民警越不能回家。日子久了,对家人的歉意就一分一分多了起来。

2006年10月6日,我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那时,我是北京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的一名接警员。可能是过节的缘故,那天出奇地忙——响不完的铃声、接不完的电话。我的双手不停地在电话机与电脑键盘之间切换,接警、交流、记录、布警、接警,如此往复,十指如飞梭一般,连给孤身一人在家过节的妈妈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从18时到22时,我一直都在接警。电话不停,我便不能停。

就在我处理完一起群众的报警,准备稍做休息时,电话声突然又急促地响了起来。

“你好,北京110。”我坐下刚刚欠起的身子,操起电话说。

电话那边传来一个带着哭腔的稚嫩的童声:“我要妈妈,妈妈丢了。”

我赶忙压制住袭上来的疲劳,柔声问:“妈妈去哪了,你家在哪啊?”

“不知道。”电话那端只有哭声。

“家里有人吗?”

“没有,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呜呜……”他边说边哭,声音越来越大。

没有地址,情况不明,没有旁人,又是孩子。一时间我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我接着问下去,希望在孩子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妈妈去哪了?”

“走了。”

“和谁走的啊?”

“奶奶病了,妈妈就和奶奶走了。”

原来如此。听到这里,我悬着的心稍稍放了下来——估计是孩子的奶奶病了,孩子的妈妈送老人去医院了。但仅有估计是不够的,我必须尽快确定孩子地址,让民警去家中看一下具体情况,做进一步处理。

“小朋友,你几岁了?”我接着问。

“3岁。”

“3岁还哭鼻子啊,羞不羞啊?”一听这话,小家伙不但马上停止了哭泣,竟还问起我的问题来。

“你也一个人在家吗?”

“是,我也是一个人。”

“你妈妈呢?也不陪你啊?”

“是啊,叔叔是警察,不用妈妈陪。”

“那警察就不想妈妈吗?”孩子这句纯真的问话就像一颗小石子,刹那间激起了我内心的涟漪。随着涟漪一圈圈荡开,我眼前也渐渐浮现出远在故乡的妈妈的模样,还是那满是皱纹的眼角,还是那仍旧粗糙的双手,还是那样一个老习惯——戴着一副老花镜,看她手机上我穿着警服的照片……突然间,我感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声音有些颤,眼眶也有些发湿,几乎不能再和孩子交谈下去了。

对话中,我查到了孩子家的具体位置并迅速布了警,嘱咐孩子什么也别干,乖乖躺在床上等警察叔叔来。这一切都做完之后,我快步跑出大厅,找个寂静的角落拨通了妈妈的电话。

“喂,晓东啊?”

“是我,妈。你好吗,怎么不给我打电话?”

“知道你今天接警值班,就没给你打电话……”

七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月是故乡明,妈妈,为了万家灯火,今年中秋节儿子又不能回到您身边团圆了,愿这皎洁的月光能够带去我的祝福、我的思念。(记者 胡爱华)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