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13日在京发布《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基本监护的缺失是导致女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例如留守、流动儿童、智障儿童等。
调查显示,2012年,县以上妇联受理幼女受性侵的投诉达到500多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地农村留守女童受害者多;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女童(外来务工人员或其女儿)则是主要受害人群。
报告认为,当前社会,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以及智障儿童是监护缺失的重要群体,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或父母照顾不周而出现额外的高风险。基本监护的缺失给了侵害人大量的可乘之机,同时女童在受到伤害后难以被及时发现,容易导致重复性的、长期性的侵害。
报告指出,基本监护的缺失为侵害人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并且事后难以被及时发现,而导致重复性、长期性的侵害。其次,受害人及其家人的防范意识和防范知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社会关系不平等、女童不被尊重与缺乏权能感是此类案件高发的根本原因。
报告认为,女童遭受伤害事件的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发现,大量伤害女童的案件潜藏在社会之中,难以冲破“社会丑闻”的障碍显现出来。
调查显示,在北京、兰州9所高中里,性侵事件发生率在6.7%~21.8%之间。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中国各地大中专院校开展的回顾性调查得出数据显示,性侵事件发生率在7%~25%之间。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媒体报道的儿童遭受侵害事件共约240万篇,其中性侵害类报道约为45万篇,数量最多。
报告指出,目前媒体报道和司法立案的伤害事件仅仅占社会中实际发生事件的一小部分,虽然研究调查数据结果无法准确统计,但是总体呈现的结果非常惊人。
报告认为,降低故意伤害女童事件的发生率,寻找这类事件的发生的根源,采取积极性的策略让受害女童从阴影中走出来是本研究更是保护女童受侵害问题的行动目标。
在报告发布会暨女童保护论坛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赵东花说,面对一切伤害儿童的行为,我们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去面对,要以百分百的意识去防范,更要以十二分的决心去改变。
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陈晓霞介绍,从2013年3月开始,研究团队分别前往广东、深圳、贵州、吉林等省市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通过对十余个案例的深度访谈,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此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还特别启动了“春蕾计划——护蕾行动”,该行动也是全国妇联为进一步做好关注女童安全、促进儿童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