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对外开放新高度—解读中国(上海)自贸区三大热词

2013-09-12 19:01: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投资体制大改革 对外开放新高度 ——解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热词

    新华社上海9月4日电(记者徐寿松何欣荣)“负面清单管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可复制”……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渐行渐进,此类热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贸试验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它将起什么作用?新华社记者近日访问了权威部门及专家学者,通过解读这些热词,可见开启投融资体制大改革、扩大开放新标杆这一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以及“试验”之下的静水深流。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而非政策优惠

    以各种“特区、新区”为载体,实施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各类特殊政策,是我国改革开放曾经走过的路径。随着“普惠制”渐成趋势,制度创新取代政策优惠,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着力点。“把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内涵。”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说。

    最能体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当属其在投资体制方面的大改革。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表示,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探索国际上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一名词迅速成为经济领域的热词。

    所谓“负面清单”,实际上是定出一个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在这个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这代表政府管理方法和思维的变化:限制自己的权力,让市场和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说。

    在探索“负面清单管理”之前,我国对包括外商在内的投资行为,采取事前审批的制度。有人说,在某些领域,审批比计划生育还严,不但管“能不能生孩子”,“什么时候生、生男还是生女”也给规定好了。

    为了探索投资准入管理新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授权国务院在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一位跨国企业中国区负责人对此表示欢迎:“地方政府应该摆脱以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的思维,改为提供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现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不利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挥应有的功能。”

    “再入世”——扩大开放更是深化改革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为什么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不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说,“从名称上看,试验区要着眼于全国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

    眼下,金融危机后全球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加速重构。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看来,正在形成的新的全球贸易秩序,关键内容包括投资自由化、服务贸易开放等。在这样的趋势面前,中国需要“再入世”,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参与国际自由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有助于外贸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各种要素资源的流入,构筑我国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上海自贸区为中国带来什么
·上海自贸区探路新一轮经济改革 以开放倒逼改革
·法律界: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要求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