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小马拉大车,司法行政干部成了万金油,哪有头疼脑热,就往哪抹。”
“基层司法所长下乡调解矛盾或者到县局开会,不但没有补贴,还要自己支付差旅费。”
“监狱工作环境使人感到压抑,工作内容枯燥单一,业余生活单调、贫乏。”
这些辛辣尖锐的话语,近期集中摆上陕西省司法厅厅长乌永陶的桌面。不久前,陕西省司法厅组织上千名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大规模调研活动,发现和收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对陕西省司法厅此次大规模调研活动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何调研司法厅长:浮在水面抓小虾,沉到水底摸大鱼
今年4月底,陕西省司法厅组成13个调研组,分别由厅领导带队,先后深入基层司法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村组和监狱劳教(戒毒)所等120多个基层单位,不招呼、不陪同、不迎送、不扰民,共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69场,发放调查问卷3995份,征求广大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为防止脱离群众,陕西省司法厅近年来不断研究推出新的助民、利民、便民服务措施,努力构建新型干群、警民关系。
乌永陶介绍说,一是持续实施“6+1”惠民工程。即组织全省司法行政机关1300多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村、居,每人举办一场法制宣传讲座、化解一起疑难矛盾纠纷、督办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帮教一名刑释解教人员、探访一个服刑在教人员家庭、指导一名社区矫正人员矫正工作,同时还要包联一个贫困户;二是持续推进“八千举措抓化解”。积极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等专项活动,共调解民间矛盾纠纷2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7%;三是高调启动“六五”普法。紧贴民生热点问题宣传法律,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开办“法治陕西大讲堂”,举办讲座870余场,受众200多万人次。挂牌成立全省首批15个法制教育基地。
“我们不能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司法行政工作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乌永陶说,“浮在水面抓小虾,沉到水底摸大鱼。只有深入基层、开门纳谏才能听到真心话,找到真问题,扎扎实实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
有何问题一线干警:小马拉大车的状况亟待解决
千人调研涉及86个问题,收到3995份调查问卷。
关于“您对我省司法行政工作的评价是”这一问题的回答,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干部、群众分别占93.72%、86.2%,满意度较高。
关于基层司法行政单位的人员编制问题。普遍反映县级司法局人员短缺。以宝鸡市千阳县司法局为例:编制为8名,其中包括4名领导,其余4名工作人员中,还有一人长期抱病不能上班,工作开展只能加班加点。司法所人员更为紧缺。宝鸡市现有司法所131个,政法专项编制262个,平均每所只有两个编制(全省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基本保持这一水平)。但司法所承担着法制宣传、依法治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9大职能。而且大多数司法所所长还兼任“综治维稳中心”副主任,还要承担包村、信访等乡镇领导安排的工作,人员极度紧缺。有些司法所工作人员调侃:“司法所小马拉大车,我们成了万金油,哪有头疼脑热,就往哪抹。”
关于基层司法行政单位的经费保障问题。市级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证标准至今无文件规定。基层司法所所长下乡调解矛盾或者到县局开会,不但没有补贴,还要自己支付差旅费。市、县两级司法行政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大多存在经费缺口,而地方配套资金大多没有落实。
关于普法宣传。方式方法单一,局限于发放书籍资料、设点宣传等,对现代媒介的利用不足。个别基层单位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
关于社区矫正。个别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缺乏系统学习和掌握,对相关工作程序掌握不清;社区矫正人员对周报到、月谈话、思想教育和义务劳动的相关规定认识模糊。
关于人民调解。少数地方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传统纠纷找法院,刑事案件有公安,人民调解可有可无。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中适应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新形势、新要求,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工作责任心强、热情高,办事公正的人民调解员欠缺。
关于公证。公证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公证机构隶属关系、保障体制不统一,形成比较效应,挫伤一部分公证员的工作积极性。按照规定,出具公证书必须有两名公证员盖章方可生效,现在大部分县区都只有一名取得资格的公证员,公证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关于安置帮教。监狱、劳教(戒毒)单位与基层司法行政单位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转接体制运行不畅,移交形式和相关文书不统一、不规范,必要的危险性评估资料不详细、不健全。部分基层单位对安置帮教工作业务不清、数字不准、情况不明,对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的家底不清。
有何建议基层干部:形成法治GDP考核体系
陕西省司法厅各调研组收集到干部群众意见建议13大类362条。司法行政干警要求提升各项业务工作水平。
———推行顶层设计,树立法治GDP观念。应由上级党委政府设定法治建设目标任务,对依法治理、法制宣传和监督检查等纳入目标任务考核指标,与经济GDP并重,形成法治GDP考核体系,以形成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各显神通的大普法、大治理格局。
———建立完善动态增长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完善基层司法行政单位经费保障制度和人民调解员、律师、公证员参与人民调解、法律顾问工作“以案定补”机制以及安置帮教基地建设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安置帮教管理机构及各级调委会和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机构,进行动态化管理。
———推动人民调解职业化进程。在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纠纷调处经验的在职或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警官、法律工作者、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中遴选,经过推荐、筛选、审查、审批,严格人民调解员聘任。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人民调解员职称资格评审办法,对全省人民调解员分等级评定职称资格,并建立相应任职条件、聘任年限、职称评定、职责任务、报酬统管等方面管理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管理,实现人民调解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按照基层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同业务,进行分级分门别类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工作技能和水平。
———加强监狱劳教系统工作机制建设。建立末位淘汰等激励竞争机制,以调动广大干警职工工作积极性。积极走出去,学习地方政府和兄弟单位经验。
———尽快解决基层司法行政单位警衔津贴。2007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时,基层司法行政单位警衔津贴被取消,随着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业务开展,市、县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承担非监禁刑罚执行任务,按照责任和权利统一原则,应当解决警衔待遇。
———建立全省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新平台。由于许多基层单位可上互联网的电脑有限,建议由省厅建终端系统,以方便基层干部参加无纸化考试,并协调解决未参加考试人员补考问题。
如何应对司法厅长:立说立行落实调研成果
“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水平。”乌永陶对记者说,“大规模的调研是为决策提供依据。我们专门召开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和在干部群众中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立说立行,制定相应对策,对发现的问题尽快解决”。
———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工作亮点和意见建议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逐一落实到相关处(室)和单位,以期达到解决问题、推广亮点、推动工作的目的。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立陕西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人由厅领导兼任,抽调精兵强将进行为期20天的业务培训后全部入驻各市,指导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推进。
———出台从优待警相关具体文件,完成从优待警相关实施方案的草拟制定。
———进一步推行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依托全省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果优势,整合陕西省警官职业学院和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教育培训师资库资源,尽快开展技术论证、可行性评估和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启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信息中心”建设工作,发挥其大面积培训干部的积极效能。
———积极推广各地亮点工作经验。立即启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亮点工程”申报工作,9月底前完成验收评估,10月底前编印成册,下发各市(区)。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热潮,发挥“亮点工程”的“点亮”效应,推动全省司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