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如此巨大而主动的自我开放,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开放趋势面前,一切攻击都会被历史粉碎。”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对于上海自贸区赞赏有加。她说,以往我们名义上为了保护本土企业,实际上中国的核心技术并非靠保护得来,反而保护了落后产能与渗透到几乎一切市场领域进行审批的政府权力。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显示有关方面意识到,重商主义与权力的叠加,已经让中国市场经济举步维艰。
除了国内压力,自贸区还肩负着国际上的意义。近年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其动向包括: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二是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四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此,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进而为我国参与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孙立坚指出,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2、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
上海近日出台了42条金融措施,明确提出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可以预期,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可能将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进行试点。
让上海困惑多年的事情是:现在落在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有400多个,但绝大多数是行政性质的,资金运作不在其中。同时,上海的产业发展也碰到类似的问题。造成这种困惑的根源当然是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的局限,资本尚不能自由流动。
此次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自由贸易,比如跨国企业的资金账户管理,金融人才的交流,外资金融业务的管制放开和随之而来的服务技术的引进等,也就是要素贸易的开放。
舆论正烘托出这样一个氛围:资本项目开放值得期待。这是上海自贸区非常关键的一点,也是相关部门提出担忧的地方。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从保税区到自贸区,很可能沦为换汤不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