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县委政法委小小的会议室里,有一样东西格外珍贵———沉甸甸的平安鼎。它静静地诉说着绍兴县连续8年获得“平安县”的荣誉。
“它也在时刻提醒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才会有第9年、第10年乃至下一个连续8年的平安。”绍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金强说,作为全国综合实力十强县,绍兴县的“经济报表”和“平安报表”一样喜人。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注重培育基层平安创建经验,用最基层的创新来解决最源头的问题。
通过筑牢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三道防线”,绍兴县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对矛盾纠纷进行预防和化解,让平安与和谐扎根在全县。
“夏履程序”畅通民意沟通渠道
面对矛盾和问题,人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去考虑对策,琢磨如何化解。“夏履程序”,却让绍兴县抢先一步、多想一层。
在“夏履程序”的发源地———夏履镇莲东村,记者还没走到村委会大门,就远远看见小院子外一排长长的村务公开栏。走近细看,村务公开栏里的内容丰富又实在,光大大小小的各种“明细表”就贴了几十张。从村级财务到重大事务,一应俱全。
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表里,买了多少个纸杯,修了多少盏路灯,每一笔都清清楚楚,而且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些报表,每个月都要更新一次。”莲东村党支部书记柯传友说,村务公开的工作量很大,但换来的是村里事务的清爽、透明。村民的疑虑少了,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少了。
见到记者来,82岁的村民李志成翻出了一本《夏履镇莲东村民主管理手册》。手册已经用得很旧,李大爷说,村里大大小小的办事程序、议事规则上头都有。一遇到问题,李大爷就会拿出来翻翻。“这个小本子,每家每户都有。违反程序的村干部,都要被追究责任。”
李大爷扳着手指头和记者诉说莲东村这些年的变化。“村里修路啊、垃圾箱换地方啊,这些事情都是村民自己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遇到事情,大家一起商量解决。”
“夏履程序”在绍兴县已坚持了8年多。它在基层实现了一切事务都按民主程序办,每一项重大决策都需先过群众关,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一字之差,却让百姓心通气顺。
今年年初,浙江省委组织部专门对绍兴县坚持“夏履程序”以来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调查,指出全面实施“夏履程序”,有助于疏导社会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夏履程序”,是绍兴县坚持源头治理的一个缩影。少做“救火兵”、多当“守门员”,这样的维稳意识已深入人心。近年来,绍兴县通过拓宽基层群众表达渠道,从源头上疏导基层矛盾、化解利益冲突。同时,当地深入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决策、项目推进不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举措,扎紧了预防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让矛盾纠纷少发生甚至不发生成为了现实。
“大调解”送“老娘舅”到家门口
记者走进齐贤镇联合调解室时,司法所所长梁振兴和同伴刚刚成功化解一起纠纷。双方当事人微笑着从调解室离开。这是一起派出所移交过来的案子:一名重庆的务工者在工厂附近的河道里游泳,不幸溺亡。家属要企业老板赔偿,老板认为这纯属意外。双方情绪都很激动,在派出所门口打了起来。
梁振兴他们用了2天时间解开了双方的结。最后,企业老板答应出一笔钱,对务工者家属进行人道主义补偿。死者家属也承认,在法律上老板并没有责任,自己动手打人,不应该。
这样的纠纷在联合调解室已算是“小案子”。梁振兴告诉记者,小矛盾、小纠纷都在村里解决了,到了镇上的,大部分都是纠纷当中的“硬骨头”。今年1到6月,他们一共接收了100起纠纷,全部成功化解。
今年3月,齐贤镇某企业曾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死了2个人。联合调解室的各个职能部门立即分头行动,安抚死者家属,约谈企业相关负责人,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大家一齐努力,忙了4天4夜,终于圆满地解决了赔偿问题,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较大的纠纷或群体性事件。
为了更方便群众,齐贤镇又在联合调解室的隔壁设立了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大厅”。梁振兴说,群众有任何问题,都可前来咨询,“通过咨询,也化解了一批小问题”。
镇一级的联合调解,是绍兴县“大调解”体系的一个环节。2009年10月,绍兴县推广齐贤镇的做法,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新格局。实施中,县一级成立“大调解”领导小组。镇街均建立联合调解室,由法院、公安、司法行政、劳动、工商等部门的专业调解人士进驻联合办公。村级重点抓矛盾纠纷的排摸和就地化解工作。每年,县里投入200万元经费,对成功调解的案子,给予相关调解人员奖励;但同时,对发生重大不稳定事件的,则实行“一票否决”。
责任到人,奖罚分明。梁振兴说,正因为如此,基层调解员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也正因为有了“大调解”的平台,调解工作真正做到了一呼百应,“踢皮球”的现象几乎不再出现。
如今,“大调解”已经成为绍兴县化解社会矛盾的品牌产品,被当做该县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解决了全县95%以上的矛盾纠纷。
绍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金强说,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深入推进,绍兴县的“大调解”体系正在向网格延伸。网格里的服务人员不仅是民意收集员,也是“老娘舅”、调解员。他们希望,真正把调解体系延伸到百姓的家门口,让他们感受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人员”。
“导访制”变信访处理为信访服务
信访,是群众向党委、政府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面对信访问题,绍兴县坚持走群众路线,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绍兴县杨汛桥镇的“导访制”与它的经济实力一样,早已被人们所熟悉。2005年,面对日益复杂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杨汛桥诞生了“导访制”。
“一些问题,镇里、县里都难以解决,怎么办?群众要信访,镇里就建立一支‘导访员’队伍,全程参与,全程陪同。”杨汛桥镇综治中心副主任陈建刚也是名“导访员”。几天前,他刚刚送走县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一家玻璃企业破产了,清退的员工有700多名。工资怎么算、保障怎么办,问题一大堆,员工们着急啊。我干脆把县里的专家请来,为他们现场解答。”
作为“导访员”,陈建刚帮助过的信访群众有很多。他曾经花了整整3年时间,帮助一名频繁上访的农村妇女,直到问题解决。
陈建刚说,这就是“导访员”的责任。该镇分管政法工作的负责人说,镇里的干部,绝大多数肩上都担着“导访”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引导、劝导、疏导和向导,帮助群众依法有序上访。
“导访制”实施以来,杨汛桥镇的信访总量每年都在下降。如今,众多“导访员”活跃在乡野之间,筑牢了绍兴县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强说,用群众观念来做信访工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杨汛桥“导访制”的最大启示。遇到矛盾纠纷,不躲不避,不堵不截,而是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引导帮助他们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只有这样,矛盾才不会激化成“洪水猛兽”。
从矛盾纠纷的事前预防、事中调处到事后导控,绍兴县在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了好的方法,紧扎了制度的篱笆。这正是绍兴县十几年没有重大群体性纠纷、连续8年获得“平安县”的奥秘所在。
“三道防线”就像三道篱笆,牢牢守护着绍兴县的平安和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绍兴县共排查矛盾纠纷6321件,调解成功6285件,成功率为99.43%。同时,因为矛盾纠纷发现及时、调处有效,绍兴县每年的信访总量也在大幅度下降。2012年,全县信访总量下降31%,今年上半年,又下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