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谷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中的新路子、新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通过采取把“五关”,通“五路”这一做法, 使安置帮教工作真正实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回归目的。
一、把好“衔接关” 开通“回归路”。
为使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区司法局先后与11家监狱、劳教所签订了《联合帮教协议书》,制定了《信息员联络制度》、《服刑人员基本信息反馈制度》和《重点人衔接工作流程》。通过与监所信息共享、定期互访、对重点人进行出监前帮教,着力解决 “三无人员”和确实有生活困难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所面临生活着落问题,帮助他们渡过生活的衔接期,今年以来,共接回刑释解教重点人8名,并积极协调所在乡镇(街道)政府,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对破旧房屋进行了修缮,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和发放了临时救济金,让他们在回归后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把好“安置关” 铺通“生活路”
平谷区多为山区和半山区,刑释解教人员中农村籍占全部人数的70%以上,回归后能落实“口粮田”、 “责任田”,就初步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能稳定住他们的情绪,在农村实际也是一种初步的就业的方式。而解决医保断档的困难,使他们病有所医,更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为此,各乡镇政府出台了《关于为刑释解教人员预留土地及其他有关生产资料流转的通知》、《关于对服刑劳教人员参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意见》等文件,对回归后的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口粮田”、口粮田、“新农合”,确保了刑释解教人员及时得到土地和妥善安置他们的生产、生活,解决医疗看病困难。并协助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办理低保;对城镇户口的刑释解教人员,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指导推荐就业。区司法局与区红十字会每年集中开展对特困的人员提供临时救助。今年以来,为新接收的162名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口粮田,办理低保5人,向65名特困刑释解教人员发放救助资金26000元。
三、把好“心理关” 疏通“希望路”
刑释解教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较一般人要面对更大的生活和社会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区司法局阳光中途之家利用心理咨询中心,针对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刑释解教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辅导,解除困惑,重拾信心,尽快适应社会。通过开展团体或个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悲观、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和情绪,使其调整心态,树立乐观、自信、自立的人生态度。今年以来,中途之家共开展团体心理辅导4期、对31人次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辅导。
四、把好“帮扶关” 连通“富裕路”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区司法局阳光中途之家,对有就业愿望的刑释解教人员建立信息库,定期举办各种技能培训,利用“三园一室”,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班”、“果树剪枝技能培训班”、“温室蔬菜大棚种植培训班”以及“美容美发技能培训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提高了就业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家庭项目信息,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如从事小型餐饮业、开办农家院、小卖部靠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今年以来,共举办4期34人参加了培训,有25人上岗就业,8人实现了自主创业。
五、把好“管理关”直通“守法路”
由于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较多,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观念的淡薄,因不知法、不懂法,导致刑释解教人员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容易出现违法行为。为此,区司法局通过建立了“两站一线”,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和提供法律服务。在301个村居委员会建立了由治保主任、志愿者、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组成的“安置帮教工作站”,负责日常遵纪守法教育,组织他们参加村居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在各司法所设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的“维权工作站”,负责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开通一条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热线,解答法律咨询。今年以来,先后向他们发放法制宣传材料2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300人次,调解纠纷20起,提供法律服务8人,挽回经济损失40000余元。
·四川南充:专场招聘帮刑释解教人员找工作
·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显降
·青海省第二家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高原春光基地”落户循化
·吉林省成立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协会
·吉林成立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协会
·四川双流县检察院:培训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
·四川双流县检察院:培训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
·山西长治探索帮教新路让刑释解教人员找回尊严
·辽宁沈阳成立服装行业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