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社区戒毒为吸毒人员打开希望之门

2013-09-10 09:01: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8月22日,甘肃兰州。

浑浊汹涌的黄河水将这座古老的城市一分为二后,向下游奔流而去。

在兰州市南滨河中路,黄河岸边,有一家生意兴隆的黄河水上漂流公司。老板罗宏是一个黑脸汉子,年龄在40岁上下。他热情地招呼着要乘坐羊皮筏子漂流的游客。

从外表上看去,罗宏和平常人并无异样。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深陷毒品不能自拔的吸毒人员。为了吸毒,他耗尽家产、丢掉工作、失去亲情……

在罗宏穷困潦倒之际,当地民警和社区领导没有忘记他,了解到他从小在黄河边长大,有划羊皮筏子的手艺后,鼓励、帮扶他利用一技之长自谋出路干一番事业。2007年,他的旅游公司在黄河边扬帆起航。目前,公司资产已达百万,有16名员工,每天接待游客100余人次。同时,罗宏不忘感恩社会,先后接纳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到公司就业。

罗宏的故事,正是近年来各地禁毒部门大力推进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工作,鼓励戒毒康复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或集中安置就业,重拾信心、回归社会、收获新生的一个缩影。

一次意义深远的会议

“贵州模式”走向全国,阳光照亮回家路

2011年11月29日,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一个重要部署:学习和推广贵州 “阳光工程”经验,千方百计推进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工作,力争三年内基本解决社会面阿片类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问题。

在这次会议之前,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主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专程赴贵州省考察禁毒工作。

彼时,我国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禁毒报告显示,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达到179.4万人,而且每年以20万人左右的速度攀升;由吸毒引发的各类案件、极端犯罪层出不穷;此外,吸毒人员巩固戒断难、复吸问题一直难以攻克。我国的禁毒事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贵州省大胆创新,摸索出一套以 “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为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在“阳光企业”安置点上,戒毒人员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劳动,自食其力,按时领取固定工资,并且有专门的禁毒社工和志愿者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帮教,医护人员免费发放美沙酮维持治疗药品。

通过就业安置的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违法犯罪率大幅下降。贵州“阳光工程”为各地的禁毒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2011年6月,孟建柱实地考察了贵阳市云岩区阳光就业生产基地。考察过程中,他对“阳光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贵州‘生理脱毒、身心健康、融入社会’三位一体加上‘就业安置’成四位一体‘阳光工程’,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一个找回自我、重拾自尊的平台,消除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信心,既巩固了戒毒成果,又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个经验非常好,要在全国推广。”

5个月后,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被特意安排在贵阳召开。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贵州“阳光工程”开始走出贵州。

如今,在各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进下,“阳光工程”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统计,目前,全国建立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基地 (点)755个,累计安置阿片类戒毒康复人员34万名,就业安置率达35.5%。

一个西部市州的禁毒宣言

“今天多花一元钱,明天就少花一万元”

天空仍然晦暗。凌晨4时一过,悠扬的唱经声从老城中上百个清真寺里一齐涌出,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这便是位于黄河上游、有“小麦加”之称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总人口200余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59%,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然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这里一度成为我国的毒品重灾区。据了解,甘肃省18个吸毒人员千人以上的县中,临夏就有2个。此外,临夏外流吸贩毒问题严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临夏人便打响了一场禁毒人民战争。通过禁毒歼灭战、持久战,一大批吸毒贩毒分子伏法,无数吸毒人员被送进了戒毒所。临夏州的禁毒严峻形势逐渐得到扭转。但是,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高、吸毒人员违法犯罪多的难题却一直困扰着当地的禁毒工作人员。

2011年的贵阳会议使临夏州禁毒部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临夏州禁毒委副主任、州公安局局长杨和平向记者介绍,贵阳会议后,临夏州党委政府将这一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迅速建立了专门的就业安置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工作组。

为了保障这项工作有力推进,临夏州政府与各县市签订了《禁毒工作责任书》,将就业安置率、集中就业安置点数量、安置规模等指标纳入重要考核范围。

通过安置点集中就业、多渠道分散就业、扶持自主创业,临夏为戒毒康复人员开辟出多种就业渠道。

据统计,目前临夏州已经建成涉及建材生产、皮革纺织、食品加工、苗木栽培等行业的就业安置点19个,通过多种方式安置戒毒康复人员3800余名。

作为西部一个偏远地区,临夏虽然财力有限,但对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工作却不惜投入。据介绍,临夏各级政府统一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工作重点倾斜。今年5月份,当地政府专门出台13项促进就业安置的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截至目前,当地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0余万元。

“戒毒康复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讲就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只有通过固定就业让他们有事可干,有固定收入,有人关爱,才能使之回归社会,从而减少一份不和谐的因素。‘今天多花一元钱,明天就少花一万元’,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长远意识,坚决打赢这场禁毒人民战争。”杨和平说。

笔笔投入对戒毒康复人员都是雪中送炭。和政县吊滩乡村民马俊龙在戒毒康复之后,一心想创办一家养殖场,但因资金短缺无法开工。了解到情况后,当地政府为他协调解决了25万元的贴息贷款,并给他减免了税收。如今,养鸡场早已建成生产,他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面对记者的采访,重获新生的马俊龙内心充满感恩:“没有党和政府的就业帮扶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有这么多好心的人帮助我关爱我,我再也不会走上吸毒的道路。”

一名“砖老板”的就业帮教之路

帮助他们也是帮助自己,不能让子孙后代受毒品之害

砖厂老板、清真寺学东(寺管会主任)……如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流川乡苏家村村民马逢明又多了一个头衔——“民间禁毒大使”。

2005年3月,马逢明在本村投资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80余亩、年产值400余万的砖厂。砖厂建成后,靠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他的生意做得一年比一年好,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砖老板”。

然而钱有了,家富了,马逢明心中的忧愁却没有消除。他忧的是村子里吸贩毒问题依然严峻,愁的是一个个染上毒品的乡亲在贫困之中苦苦挣扎。

流川乡曾经是一个毒品重灾区,全乡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达120余名,一度被甘肃省列为毒品重点整治乡。而苏家村在上世纪90年代,也是远近闻名的“毒品村”。

马逢明曾经在当地当过中学教师,这些吸毒贩毒的人群之中,不乏自己的学生。回乡创业后,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让他的内心被深深刺痛了。

几经考虑,他作出了一个让身边亲人、朋友吃惊的决定:招纳一些戒毒人员来砖厂就业。他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身边的乡亲们远离毒品这个恶魔。

“那时亲戚朋友都劝我,但是我对他们说,你不管,我不管,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没有人关爱帮助,他们的一生就完了。帮助一名戒毒人员脱离毒害、重新做人,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为社会减轻了一份负担。”马逢明说。

8月22日,记者来到马逢明自建的就业安置点上。在现场,记者看到3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安置点上,谈话室、健康咨询室、文化室、技能培训室等办公活动场所一字排开,屋内张贴着禁毒知识宣传画,摆放着各种植物,环境温馨而舒适。

在当地禁毒办的扶持下,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集技能培训、劳动务工、心理矫正、身体康复、融入社会于一体的就业安置点。

几年下来,马逢明已经先后安置了100余名吸毒人员来此就业。

在此工作的苏家村小伙儿马国英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不仅远离了毒品,还学会了开装载机,每月工资能领到3000元钱,成功戒掉毒瘾后“结了婚生了娃,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这些染上毒品的人其实也是病人,是受害者,对他们我们不能抛弃和歧视。帮他们实际也是帮自己,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受毒品的危害了!”马逢明说,自己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并且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记者 张年亮)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合力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向更高水平迈进
·我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掀开崭新一页
·部分地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座谈会在兰州召开
·全国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56.5%
·江苏淮安淮阴全面督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武汉社区戒毒人数全国居首

·武汉社区戒毒人数全国居首
·南宁组织戒毒康复人员谈心 已建92个社区戒毒工作站
·贵州表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员工和企业家
·重庆市夯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基础社区戒毒康复培训覆盖全市千镇
·吉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场会在敦化召开
·贵州“阳光工程”开启社区戒毒康复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