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北京

北京:根植于群众 司法行政更有生命力

2013-09-09 11:03:2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晚报 

    8月30日上午,市司法局举办“情系群众 梦圆司法”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宣讲活动。

    活动中,14名来自司法系统各行业的宣讲员讲述了群众工作的感人故事,角逐了一、二、三等奖。随后,市局领导为各单位代表发放了“情系群众 梦圆司法”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读本。

    举办“情系群众 梦圆司法”宣讲活动,是落实中央、市委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的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梦和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句话深刻阐释了中国梦和群众路线之间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也昭示着我们:首都司法行政机关要想实现职业价值和职业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保驾护航,唯有将群众观点、民生意识融入到每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血脉之中,才能在兢兢业业的为人民服务中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力量源泉。

    首都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制保障三大职能,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职能优势,具有贴近社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工作优势。在实践中,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始终奋战在群众工作的第一线,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发展。

    参加宣讲的这些同志,有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监狱劳教干警、社区矫治干警,还有公益律师、公证员和法医,涉及到司法行政各个行业。他们的故事都是践行群众路线、服务民生发展的小故事。故事虽小,但是以小见大,感人至深。看似平凡,却折射了首都司法行政干警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把每一件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都做好,就是在干大事!司法行政事业只有深深植根于群众当中,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人民调解

    昌平区司法局沙河司法所所长牛玉明,一心扑在调解工作上,一干就是20年。

    牛玉明所在的沙河镇自2006年起,市政路网、轨道交通等多项重大工程纷纷上马,全镇60%的面积都在进行征占拆迁,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大幅上升。

    北二村拆迁时,由于没日没夜地走访调查,牛玉明的嗓子疼得说不出话,高烧39度,不得不输液。输液时,他接到电话,一户拆迁当事人反悔了,不仅全盘否定了原来的拆迁补偿条件,还扬言要组织一些人去上访。牛玉明意识到这起纠纷的严重危害性,他迅速拔掉输液管儿,打起精神连夜赶到拆迁户家中。

    牛玉明向拆迁户详细讲解了有关拆迁的政策法律。忍着嗓子疼,他艰难地劝说了3个多小时。

    当事人体会到了牛玉明的真诚,最终接受了原来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并且表示不再组织上访。如释重负的牛玉明再次躺在医院输液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

    自从参与沙河地区征地拆迁纠纷调处工作以来,牛玉明调解的纠纷就有400多起。他被人骂过,被人轰出来过,衣服也被人撕破过,这其中的滋味儿又有谁能体会呢?可凡是经牛玉明调解过的纠纷,当事人没有一个不心服口服的。

    社区矫正

    在门头沟司法局有一些被当地司法所行政人员“追”过的所长,大台司法所的所长肖慧明就是其中一个。

    有人曾亲眼目睹一名矫正人员一整天追着所长不放。这名矫正人员因为盗窃被判刑13年,出狱时早已物是人非。父母去世了,当年的家也因为是公租房的缘故被收回了,于是他无家可归。

    别人劝他:“你先找亲戚或朋友帮忙,住处得慢慢想办法啊。”身无分文的他却说:“我没有地方可去!”

    当人们担心他会“住”在司法局时,肖所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百块钱递给矫正人员说:“先找个便宜的地方,落个脚。房子的事我们再想办法。”

    接下来,肖所几经奔走竟然真的帮他从大台矿物业争取了一间房屋,而且房租低廉,每月只有几十块。

    后来那名矫正对象解除矫正时说,“肖所长,我服,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雪中送炭拎了我一把”。

    肖所是因为有心所以淡定,因为责任所以淡然。他不仅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工作,更看做自己的生活。所以他能够泰然处之,能够用心为矫正人员铺就回归的路。

    司法鉴定

    小时候,邓亚军曾经有过很多梦想,最大的梦想是做个科学家,但她从没想到,现在的她成了司法鉴定行业中的一员。

    2004年底,印度洋海域发生了巨大海啸,邓亚军在第一时间里请命参与国际救援,并带队赶往泰国。他们代表中国承担了近2000人份泰国海啸遇难者的DNA身份识别,帮助他们真正的魂归故土,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高科技力量进行的国际援助。

    2007年,邓亚军建起了国内第一个公益性的寻亲DNA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旨在帮助那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跟父母失散,如今自己已到了知天命年龄的人。

    他们十分渴望能够在有生之年,找到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骨肉团聚。收到DNA鉴定结果的那一刻,他们喜极而泣。将近50年的骨肉离情,这一刻归于圆满。

    公正的司法鉴定结论不仅有赖于鉴定人专业的技能,更有赖于鉴定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邓亚军和她的伙伴们一方面期待更多的鉴定人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期待每个鉴定人具备良好的执业操守,只有两者兼具,司法鉴定提供的证据才会更真实有效。

    这不仅是邓亚军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从事这个职业人的梦想。梦是生命的动力,是幸福的基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共同为梦想而努力,圆一个幸福的中国梦。

    法律援助

    2012年,海淀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一位坐着轮椅来的女孩刘芳丽。而法律援助中心律师的热情援手改变了刘芳丽的悲惨命运。

    2009年,18岁的刘芳丽在火车站站台候车,意外地被移动的列车脚踏板绊下了站台,失去了双腿和左臂。她多次给铁路部门写信寻求协商调解均无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拨打了“12348法律援助热线”寻求法律援助。

    很快,海淀法律援助中心委派焦洁等两位律师承办此案。他们专程上门看望了刘芳丽,办理了相关法律援助手续,临走时,两位律师还给女孩留下200元钱,鼓励她要坚强,要相信正义就在她的身边。

    庭审中,焦洁律师据理力争,指出此案的悲剧是春运期间车站管理混乱造成的,被告应承担责任。这场官司历时两年,援助中心的两名律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法院认定事故是由铁路部门的严重过错造成的。最终,法院判决铁路方面赔偿受援人刘芳丽29万余元。

    “法律援助帮老百姓打官司,就是帮他们解决困难,开启新的人生。”这是支撑海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们为弱势群体打官司的强大动力。

    普法宣传

    怀柔区司法局怀柔镇司法所里有一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30个行政村,10万常住人口,是他们的服务对象;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百姓身边事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他们的工作平凡琐碎,却担当着重大的责任。

    司法所的抽调狱警经常收到在山东上大学的小潘写的信。一年前的小潘正在上高三,一次冲动的行为,使他付出了缓刑6个月的代价。

    小潘从此消沉,更无心学习,刘警官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两人经常通信,刘警官一直鼓励小潘认真学习。在刘警官的帮助下,小潘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司法所的专职调解员老曹60多岁了,经常会遇到不好调解的纠纷。有时候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双方当事人还不肯让步。为了调解纠纷,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继续调解,也是常有的事。“你好,我昨天想了一宿,你看这件事可不可以这样解决……”司法所办公室里时常响起老曹浑厚的声音。

    在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他们默默奉献着,在小角色里担当大责任。他们坚信,群众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就是他们实现法治梦想的起点。/记者 纪欣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视频]山西:太原司法行政系统推出便民服务
·为法律和司法行政领域交流合作构筑新平台
·司法行政系统要闻速览(2013.9.7)
·司法行政系统要闻速览(2013.9.1)
·吴爱英:切实做好司法行政系统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