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陈森:追逃高手的“独门秘笈”

2013-09-09 10:56: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故事

2013年8月18日至25日,短短几天,3名在逃人员落在他手上。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民警叫陈森,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泉山分局巡防大队便衣民警。

追逃,要耐得住寂寞

面前的陈森,让记者不免有些失望:中等个儿、小平头、T恤衫、牛仔短裤,与想象中的神探相去甚远。这个外表普通得让人惊讶的便衣,却是个内心“纯爷们”的追逃高手。

“便衣干活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耐心和细心。”陈森说,在逃人员平时隐姓埋名、提心吊胆,一有风吹草动,便销声匿迹。“我们便衣队刚组建,人手少,装备科技含量不高,基本都是自己研判追踪。追一个人一般都得三四天,最多的一个我跟了半个多月。发现了嫌疑人再呼叫支援,有时情况紧急,就自己上前抓。”

8月17日,在逃人员刘某露出马脚,陈森循线追寻,狡猾的刘某却有家不回。陈森从徐州东追到徐州西,又追到徐州南的矿业大学附近。3天的蹲守跟踪,陈森都是自己一个人单干。“遇到点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自己灵活处置。”3天的努力没有白费,陈森终于发现了刘某的暂住地。8月20日19时许,刘某被成功抓获。

研判,要扛得住苦累

为体会追逃路上的辛苦,记者决定跟随陈森外出抓逃。坐进他的车,记者发现扶手处放着厚厚的一沓“网上在逃人员信息登记表”,至少有上百张。“没事就看看,查到的信息就记上了。”陈森说,“这上面除了名字是对的,其他信息都很滞后,不但电话、住址变了,就连嫌疑人的照片都是多年以前的,和现在的对不上。但只要他活着,就必然会和人接触。想找到他们,就要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找出关联,不断缩小包围圈,然后作出精确判断,到底朝哪个方向去找。”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得依靠群众,陈森没什么过人之处,无非就是多吃点苦,多跑点路,多问几句,多琢磨琢磨。

“大叔,麻烦打听个人……”车子七拐八拐进了一个老小区,陈森自己下车向一群老人打听情况。

“这个人你见过吗?”陈森把嫌疑人的信息登记表折叠起来,只露出脸部照片。

“是王厂长家吗?我是小李啊,我去看看你,正好秋忙前我想进一批化肥……”陈森说,王某因贩卖假化肥被沛县警方网上追逃。“电话是个女的接的,让我找李厂长,看来有察觉,但人肯定没跑远。”

一天中,类似的细节让记者实在不敢想象。必须承认,这就是陈森追逃的独特之处。

抓捕,要舍得下生死

在逃人员形形色色,每次抓捕,其实都是直面生死考验。

“抓的时候,想不到怕,考虑不了那么多。若说怕,都是事后才感觉到的。”面对记者的提问,陈森一脸淡然。

“不过抓孙某的时候,有点险。研判后,我知道他在某酒店附近的工地干活,就常去转转。那天是周末,说好陪家属去买衣服的,但走到这边,突然发现他正在快餐店门前。由于路中间有栏杆,我得绕一圈才能过去,但又怕他跑了,我就让家属下车,在路的这一侧盯着。”陈森边呼叫支援,边绕了回来。孙某已经离开原地,妻子边隔路跟着,边向陈森报告。终于,陈森跟上了孙某。警觉的孙某发现有人靠近,右手伸进了口袋。陈森一个箭步上前,抓住孙某的右手腕,孙某的弹簧刀还没来得及打开就被擒了。

“今天这个孟某有‘谱’,家里有人,咱去看看。”打完电话,陈森在一小区路旁停下车,先让门卫辨认照片,谎称来要账,又到地下停车场查看了车辆,确认了孟某住处。

“老孟,在家吗?我是物业的,你的车挡路了,下去挪一下……”一番喊话,家里有人回答,就是不开门。陈森冲着守在楼道口的记者,伸了伸手指:就在家里。僵持了四五分钟,陈森亮明身份。“我是警察,知道你在里面!再不出来,我就强行进去了。”

几分钟后,门开了,是个女的。陈森立即进屋搜查。在卧室的衣柜里,把刚从外地回来的孟某揪了出来。

回家路上,陈森问记者:“你当时怕不?四五分钟不开门,我心里也没底了,孟某是因私造炸药被警方追逃的。”“啊?!”记者一脸惊讶。(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陆巍)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