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再到这次专门下发通知,中央近期对狠刹公款送礼等歪风三令五申,背后大有深意。 中央纪委常委会日前召开会议强调,纠正“四风”必须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当前,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正是这个时间节点最重要亦是最具体的举措。人们司空见惯的是,每到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出现大量的送礼人流,堵塞于逢迎之途,奔走于仰息之门。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不同,节日腐败行为往往是带着脉脉温情的“糖衣炮弹”。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送些礼物是文明礼仪的组成部分之一,无可厚非;但变了味的礼尚往来,则已经超越了节日问候、人情往来的范畴,上升为贪腐前兆或贪腐本身,属于中央整肃“四风”的范畴。翻看一些贪腐官员的办案卷宗,更会发现在受贿记录中,“春节”、“中秋”、“端午”等几乎都是高频词汇。在节假日“合情合理”的掩护下,一些领导干部逐渐淡漠、混淆了礼仪与法纪法规的界限。 【详细】 | |
![]() 以过年过节为借口送礼,从土特产到礼品,从购物卡到红包,这种利用传统习俗、堂而皇之搞不正之风的现象,早已为人们深恶痛绝。 ·敲响节日送礼“警钟”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纪委多次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超过2000人次因违反八项规定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不乏吃请、送礼等违纪问题,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行为,特别是节日期间容易发生的吃请、送礼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党纪国法从不姑息“节日腐败”。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利用职务便利接受礼品馈赠、宴请等行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对相关问题,我国刑法也有规定。 【详细】 ·节日送礼:是人情,还是腐败? 中国是个文化大国,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送些礼物是文明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变了味的礼尚往来,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节日腐败中的行贿者有的用“感情”投资淡化“办事”目的,有的以节日“小意思”而图日后“钓大鱼”,有的甚至走“迂回”路线,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身上打开缺口…… 人情往来应该是发自个人内心的一种行为,花费的是个人辛勤劳作赚来的钱,而不是公共资源。当然,即使是自己花钱,但是有不正当目的的礼尚往来也可能会落于腐败。 当前,节日腐败不仅使公共权力的健康运行受到影响,还在败坏着整个社会风气,不少社会上所谓的礼尚往来也不再是“礼仪”而是“利益”,比如给老师送礼、给医生送礼等等。 【详细】 ·莫让禁令落空 原因:各级政府官员基本上都没将收送节礼当回事,有的甚至习以为常。而以往案例表明,不少腐败分子往往就是从收受节礼一步步走向堕落的。 转变: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细化举措,增强具体落实办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避免简单地转发文件了事;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督问责力度,通过明察暗访督促落实,通过举报曝光推动落实,通过严肃惩处保证落实。 遏制:从根本上遏制节日送礼的歪风,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要通过改革预算制度,公开“三公”经费,实现预算透明化、精细化,管住乱花钱的手;要通过健全权力的分解制衡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公开,防范公权力私人化;要通过完善党纪法规,加大对送礼者、受贿者的惩处力度,铲除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 【详细】 ·莫让不送礼的老实人吃亏 原因:不送礼的人,不少也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暗恨“送礼无门”。为什么无法“心安”,为什么暗恨“送礼无门”?无非是审批权在人家手里,帽子在人家手里,担心被送礼之人“抢占先机”。送还是不送,把一些人逼入了“囚徒困境”。 转变:从以往情况看,节日公款送礼现象为什么比较突出?是因为有“供需”双方的“动力”。收礼方,是想方设法要权力寻租、牟取不正当利益;送礼方,是要通过送礼实现升官、发财、受照顾。狠刹公款送礼,就是要打掉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不能让收礼、送礼的人“心照不宣”、投桃报李,而让不送礼的人忐忑不安、心里没底。说到底,不能让不送礼的老实人“吃哑巴亏”。 遏制:要实现官场和社会的风清气正,狠刹节日公款送礼之风,关键还在于“常”“长”二字,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现“不想送、不能送、不敢送”和“不想收、不能收、不敢收”。 首先就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对出现的问题敢抓敢管,对自己严格要求。其次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究责任。第三,必须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则制度,用“明规则”压倒“潜规则”,让溜须拍马、旁门左道之徒无利可图、无空可钻。还有一条,就是要严格财经纪律,加大“三公”经费公开透明的力度,让每一笔账都走得干干净净,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民生上。 【详细】 | |
![]() 广州老伯区少坤8年坚持随手拍公车私用,周末又拍到“私奔”的公车;云南玉龙雪山景区现湖南警车,被群众调侃“抓雪人”;青海玉树某副检察长私用警车、虚假答复网民被免职……近日一些地方暴露出的公车私用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平日里难得清闲的公车,假日里能否“休息一会”? ·公车私用 公众深恶痛绝 公车私用,不仅都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更一再透支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公车私用虽不及贪腐触目惊心,但危害不容小视。叫停公车私用的口号喊了多年,却总是归于“一阵风”,公车私用现象如苍蝇一样轰走复还,为公众所深恶痛绝。 应当看到,对于群众举报的公车私用案例,一些地方积极行动起来,举一反三加以遏制,但仍有不少部门和领导干部将公车私用看作“小事、小节”,对“私奔”的公车“选择性失明”,难免让群众心寒。 【详细】 ·公车监督 让群众参与 既然公车是纳税人“养活”的,对私用滥用公车行为的监督,不妨让更多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当坚持曝光公车私用的区少坤老伯在微博上发出“公车私用继续泛滥,8年监督深感身心疲惫”以及“监督路难风险多,举报程序够繁琐,黎民百姓干心急”的感慨时,治理公车私用就到了必须发动更多群众、展开“刮骨疗毒”的时刻。 “办法就在群众中”。治理公车私用“顽疾”,群众已经开出了不少“药方”,如将公车涂上特殊标识、安装定位系统实时监控等,关键看有关部门能否“广纳诤言,善听民声”,将群众智慧系统提炼、上升为理性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 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正是作风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能否在重大节日期间刹住公车私用之风,各级干部的作风面临一次重要检验。 【详细】 | |
![]() 新一届中央纪委在两节来临之前狠刹送礼之风,这是以节日腐败为着力点谋反腐全局的重要举措。在过去,对积弊已久、难以消除的节日腐败,各地各级最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一则则、一条条、季节性地下发禁令。用禁令来狠刹节日腐败之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摆出一副例行公事的架势来喊喊叫叫,无疑将禁而不止,令而不行。然而,从“八项规定”出台后的实施效果来看,对于遏制节日腐败乃至打“老虎”与“苍蝇”,民众还是充满了期待。 【详细】 ·送礼之风不可长 当爱面子送节礼变得没有节制、没有约束,钱权合谋的利好,便会成为现实的诱惑,如无禁令,则直接合谋;若有禁令,则转入地下合谋。这般局面,早已是现实写照,这才有了“中央两周内三发中秋国庆不得公款请客送礼”的禁令,也才有了“金银月饼改称百宝盒”的应对。 众所皆知,贪腐之风不可长,早已达成社会共识,低调的腐败、地下的腐败往往比高调的腐败更加可怕,因为这些具备了“隐秘作案”的功能,查处更有难度、取证更加困难、鉴定更加复杂。因而,面对这些地下低调的腐败,更需要高调的处罚,以形成必要的震慑磁场,让后来者知道,只要违反了政策红线,就必然有“高压电”伺候,唯有如此,政策颁布时,一些人才会想着如何去遵守,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应付。 【详细】 ·纠正“四风” 各地各部门应该遵照中央纪委的会议精神,结合中央反对“四风”的总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各地各部门的治理办法、操作方案,将中央精神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同时,必须摒弃以往相沿成习的观望心理,纠正不认真抓落实,却习惯于走过场、一阵风,以应付中央禁令的歪风。只有真正把禁令落到实处,才能确保警钟长鸣,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喊再多的口号也无济于事。 “四风”积弊甚深,由来已久,纠正“四风”要抓住关键节点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找准着力点。但也必须承认,整肃“四风”不能指望一朝一夕、一次两次的治理行动。根治腐败就要依法行政,其唯一途径是依靠法律的健全,需要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因此,治理腐败必须走法治的道路,无论是节日腐败还是其他腐败。 【详细】 ·反腐败 我们该怎么做 ——国家立法 今年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郎胜解读“未来5年的立法规划”时,提到“完善反腐败方面的立法,真正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今后5年的立法重点。这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首次公布反腐立法的时间表。 反腐立法时间表的确立,意味着反腐机制建设走入深水区,如何使反腐立法真正响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成为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玉华教授认为,制订反腐败法要在“成体系”上做文章,建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立法体系。 【详细】 ——紧握制度反腐的戒尺 制度反腐,不仅要体现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更应反映在制度建设的方向上。建立起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应成为反腐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近年来被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把手”所占比例在40%左右。如何建立一套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如何既设“高压线”,又安“警报器”?分析这些案件,也提醒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立体化的制度防护网,如加快推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不断完善反洗钱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对“裸官”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三公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等等。做到疏密有致、惩防并举,既关得住老虎,又飞不走苍蝇。另一方面,必须从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做起,以民主决策取代“一把手说了算”,以公开透明取代私相授受,实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详细】 ——实名举报成反腐新利器
——网络反腐 群众路线是我党反对腐败、打击犯罪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网络反腐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群众反腐的一种新形式。前一段时间,“网络反腐”此起彼伏:“表哥”、“房叔”、“房姐”、重庆不雅照的系列反腐事件产生广泛影响,初步形成了 “网络曝光——纪委介入调查——移送司法机关”这样的查处线路图。网络反腐的热潮在另一方面说明群众通过正常渠道监督政府的无效,致使更多群众选择利用网络揭发的方式去实现监督政府。应当肯定,网络反腐的监督效果是明显的,“网络反腐”确实发挥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了群众反腐的强大力量。但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决定了发言人对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完全负责任,很容易造成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因此,对于网络反腐应通过立法予以肯定和保障,但同时也要对“网络反腐”进行规范,厘清保护隐私权与网络反腐的合理界限,在发挥“网络反腐”作用的同时避免“网络侵权”。 【详细】 相关链接:全媒体时代反腐举报六大机制之构建 ——汲取中外历史经验 中国: 廉洁自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保持高度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受到人民群众热切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坚持反腐倡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发展史。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防治腐败的理论与制度,也走过不少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经验教训,都是新时期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宝库。 【详细】 国外: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高度推崇法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中世纪时期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借用宗教的力量推崇法律。他提出,法律的统治乃是上帝的道德秩序和为确保这一秩序能够通过理性而为人类所理解的神灵启示的一个自然映现。 为了防范公职人员腐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以确定公职人员的廉政义务,防止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比如韩国有《公务员道德法》,法国有《政治生活财务透明度法》,泰国有《关于申报资产和负债的王室法令》,澳大利亚有《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条例》,印度有《防止腐败法》等。 一套高效、独立而权威的反腐败机构,一支精干而廉洁的反腐败队伍,是有力打击和预防腐败的必要条件。西方国家大多建立了反腐败专门机构,一般直属议会。例如,英国领导反腐败机关的总检察长直接对议会负责。美国联邦检察署虽设于司法部、由司法部长兼任总检察长,但独立检察官有权直接向议会汇报案情和提交弹劾。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被称为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是民间社会系统的信息通道。新闻媒介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警犬般的嗅觉,生存本能的需要、无孔不入的狗仔队劲头,全方位监视着公职人员,极具战斗力、威慑力和信服力。 【详细】 历史: 在漫长的政治实践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腐败的思想与制度遗产,形成了儒法、德刑相结合的反腐经验模式。继承和发扬这些历史经验,是做好新时期反腐倡廉事业的重要补充。 【详细】 | |
![]() 节日公款送礼,当然有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譬如一些家长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一些患者给医生送“红包”。但是,这绝不是节日公款送礼的理由。恰恰相反,只要公职人员、公权力部门带头,不良的社会风气一定可以扭转,一定会让所有的老实人不吃亏、心安宁。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治“四风”。不正之风都具有顽固性,遏制节日送礼歪风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定会祛除歪风扶正风。 难者难,易者易,就看有没有把节日腐败提升到非打不可的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