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论队建

检察日报:检察业务专家应有更大的担当

2013-09-06 09:31:5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多年来,高检院党组十分重视检察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使用,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的评审工作,就是高检院推进人才建设工程的重大举措之一。

前不久,第三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候选人名单公示,至此,全国有近200名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并计划到2020年,将评选产生350名全国检察业务专家,1500名省级业务专家。此外,还有一批如全国优秀公诉人、优秀侦监能手、优秀侦查员等专业性人才的评选。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检察人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检察事业,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独特的作用。

努力提升学习力,保持人才的新鲜度。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常态、一种生活方式,将学习奉为使命、奉为责任,通过学习来明方向、识大局,通过学习来谋思路、作决断,通过学习提高履职能力。学习力已成为本质竞争力,人才竞争其实就是学习力的竞争。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的评定,是组织对他们以往检察工作实践和思考研究的认可,决不意味着可以将这个称号作为标签、作为事业最终点,唯有以此为更高起点,进一步自我加压,更加谦虚、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高度、厚度、广度、深度、精度,才能永葆人才的新鲜度,才能无愧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的称号,才能对得起广大检察同仁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检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理性定位,积极履职,努力服务检察事业。检察业务专家既是某个方面的领军人才,同时又是检察机关的普通一员,切不可自矜自夸,恃才自傲,更不可以此为资本向组织伸手。应当以此为起点,更加勤奋工作,积极履职,以更高的姿态投身检察实践,服务检察事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在检察实践中发挥攻坚克难的作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决策谋断作用,为检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树好标杆,努力服务检察人才建设工程。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检察业务专家在本单位、本地区检察人才建设工程中的骨干作用。一是致力团结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检察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发挥人才在检察工作中攻坚克难的作用、提升检察工作层次和品质的作用。二是努力成为青年检察官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据统计,目前全国检察机关40周岁以下的青年检察官近10万人,已逐渐成为检察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成才事关检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检察业务专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成功观,让他们尽快地成长为成熟的职业检察人,同时发现好的人才苗子,尽心尽力传帮带,致力营造青年检察官群体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氛围。三是致力营造本单位本地区检察研究的氛围,提升研究水平,通过检察研究指导检察实践,提升检察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勤奋研究,多出成果,致力检察理论研究的繁荣。作为全国21万检察人的拔尖群体,唯有更加勤奋地思考和研究检察实务和检察理论,多出研究成果,才能为繁荣检察理论研究添砖加瓦,为巩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检察制度作贡献。中国特色检察制度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全球检察制度的“中国样本”,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5年以来的当代中国检察事业的实践为进一步加强检察制度理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养分,相比较于伟大而丰富的当代中国检察事业的实践,我们的理论研究大有拓展空间。因此,阐释好、宣传好中国特色检察制度,才能不断提升检察人自身的制度自信、职业自信,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检察发展和执法理念,促进检察事业更加健康科学地发展。

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和交流。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术界有些专家学者对检察制度、检察改革持质疑否定的态度。其中有些学者通过多年的思考研究,对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还有些人囿于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法,依然还存在一些研究误区,对此,更需要发挥检察业务专家的职业、专业和研究优势,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在重大原则理论问题上掌握话语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检察好声音,提升检察正能量,增强检察软实力。

(李乐平  作者为苏州大学检察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