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永远的母亲

2013-09-05 16:03:0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鲜活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年轻的时候在县酱园厂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在那个年代,全家七口人每月仅靠父母的50多元工资维持,生活十分艰苦。为此,父亲与朋友创办了“三友铁工厂”,建厂初期工作十分繁重,子女多无人照料,母亲于是决定辞去心爱的工作,一门心思相夫教子。辞职后的母亲起早贪黑,缝补浆洗,忙里忙外。为了解决家里煤球、粮食不够的问题,每年夏天,母亲都带着我们步行十几里到乡下舅舅家住上十几天。在乡下的日子里,母亲带着我们捡麦穗,养猪积肥。几天农活干下来,我们手上都打起了血泡,母亲看到后心疼地说,农村生活虽然苦,但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为了储备过冬的柴火,秋天里母亲总要带上镰刀沿着河边割柴,有时不顾河深水急,站在齐腰身的水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没有运输工具,就肩扛、背驮。每年春节前,母亲总要上街购买布料,回来后用皮尺给一家人丈量尺寸,亲自裁剪缝制新衣。布票紧张,母亲自己总是穿着缝补整洁的旧棉衣过春节。寒冬腊月,母亲用棒槌砸开河里的冰层淘米洗菜,凌晨起床到菜市场排队购买计划供给的各种副食品,双手冻得都长满冻疮,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一家生活得井井有条,温暖幸福。

母亲不识字,但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每年开学前,她首先安排好我们姐弟五人的学习费用。母亲说生活可以节俭,子女不能没有文化。母亲是个非常讲卫生爱干净的人,也是里弄的卫生积极分子。我们家住房是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屋梁、椽子经常有灰,她就在方桌上搭凳子,爬上爬下擦得一尘不染。家里的杂物在她的巧妙摆布下显得整齐有序。除了搞好自家卫生,她还督促里弄里的各家各户保持整洁。每次检查组来里弄检查卫生,里弄都会被评为“爱国卫生先进里弄”。

母亲出生于旧社会,深知幸福来之不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和政府号召公私合营,母亲主动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把父亲与朋友苦心经营的“三友铁工厂”无私献给国家,这家工厂如今已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始终怀着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勤勤恳恳工作,脚踏实地做人。如今,我们陆续退休或退居二线,但在母亲精神感染下,思想未变,本质未变,并用母亲的品格教育培养好下一代。

母亲,您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决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的优良品德和精神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林 林)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