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不能靠 纠正问题不能等
——专访吉林省检察院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克勤
早听人说杨克勤检察长重视下基层调研,记者早早打电话预约采访。一见面,专门在院里等候记者的杨克勤解释说:“我希望在任期内多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如果不了解基层实际,不知道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检察工作就容易流于作表面文章。”
诚如斯言,杨克勤就任吉林省检察院检察长后的行动“轨迹”,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自2012年1月到任一年多以来,杨克勤在基层调研走访的足迹遍及该省9个地级市、45个县区和54家基层检察院。
沉下身去调研,从群众中汲取力量
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委政法委、中央政法委、吉林省检察院……翻阅杨克勤的简历,不难发现他是一个“老政法”:自1980年高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政法战线。长期身处省级以上政法机关,杨克勤对政法机关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有着独到的认识:“在省级以上政法机关工作,制定出的方针、路线、制度、规定等涉及面广,影响大,如果事前没有对基层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没有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执行起来势必困难重重,最终影响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因此,越是身处高层,越应该沉下身去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正因为深谙此理,上任伊始,杨克勤就和该院党组一班人研究出台了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等多条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规定,要求每名党组成员要联系2至3个基层检察院,每年不少于一个月时间深入基层一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等,每年要撰写2篇以上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杨克勤率先垂范,上任不到半年就走访了30个基层检察院和30多个厂矿企业、乡镇社区,成为党组成员下基层调研最多的人。
通过调研走访,杨克勤逐渐感受到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检察工作的保障力度的加大,检察机关经费、装备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发展很快,但是检察人员的素能、作风以及管理等软件建设相对滞后。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在杨克勤看来,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检察机关加强“软件”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这次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良好平台,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改进作风、落实执法为民、增强工作亲和力和执法公信力的难得机遇。”
“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活动,密切检群干群关系,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检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吉林省检察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杨克勤提出了明确要求。
让大家敢讲话讲真话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吉林省检察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第一天,该院党组的“征求意见箱”就摆在该院办公楼内电子眼“死角”处。令人诧异的是,一周过后竟没有一条意见。这让杨克勤很“上火”。
“意见箱里没意见,不是说明院党组、领导干部做得太好了,群众满意了,而恰恰说明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参与意识还没发动起来。”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检察长杨克勤作了认真反思。
随后,该院召开了各处室负责人和各支部联络员参加的调度会,进行思想再动员,对征求意见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围绕“意见为什么上不来”、“如何才能听到真话”开展了讨论。各支部结合集中组织学习,反复进行思想发动,要求大家大胆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为“掏”到真话实话,党组还采取分层次约谈、必谈和座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
“表扬的话不要讲了,请提出意见建议。”在一次座谈会上,该院的一位干警不顾会议主持人的“三令五申”,固执地说着“好话”,被会议主持人“无情”地打断。这样的情形上演多次之后,发言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有的甚至提出“刺耳”的批评。
“请大家来,就是要听听真话实话,表扬肯定的话一句都不要讲了,只谈问题,只提意见。”如今,这种“杨克勤式”的会议开场白在吉林省检察系统中广为流行。
“征求意见是找准问题的重要一环,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一定让大家敢讲话、讲真话、讲有用的话。”杨克勤的务实作风带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不论是座谈、约谈,还是意见箱,一些真话、实话、有用的话,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收集上来。
与此同时,该院扩大征求意见面,先后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企业人士等群体征询意见建议,最终收到具有代表性的意见145条。经进一步梳理,该院找出自身倾向性问题42个。
杨克勤提出,问题摆出来不是目的,必须让问题有“主人”,现象见“实事儿”。随后,该院把145条意见全部公布在内网上,部门或个人纷纷自觉认领、对号入座,没有被认领的,直接落实到部门。
“发现问题不能靠,纠正问题不能等”。杨克勤提出这一要求后,该院党组带头执行,在找准“病灶”的基础上开好“药方”。截至目前,许多问题已整改完毕或正在整改:化解上访积案专项行动,排查老上访户53件,采取责任分包、责令解决的方式进行,省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包20件;积极破旧制、立新规,目前已经清理制度29项,废止不适用的制度4项,拟新出台8项……
针对解决纪律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省院制定了改进作风、精简会议文件、压缩办公开支等具体办法;停止了全省8个正在审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在建项目也要求压缩预算开支10%;进一步压缩和严格管理警用车辆……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走好群众路线
民心向则强,民心背则亡。杨克勤认为,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同样也决定着检察事业的成败。“坚持群众路线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也就是说,检察机关不能只是在某个阶段或者办理某件事时要坚持群众路线,而是在履职的任何阶段、履行任何职责、行使任何职权时,都要坚持群众路线。”
检察机关如何走好群众路线?杨克勤的答案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他看来,这种“实际”有三层含义:一是检察工作的实际,二是当地的实际,三是当代的实际。事实上,早在2012年上任之初,杨克勤便在不断摸索践行群众路线与这三个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随着整个社会法治观念的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有时为争取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取十分利益还要执着。”针对这一时代特点,杨克勤提出,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也最容易发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环节入手,加强对司法、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追求。
循着这一思路,吉林省检察机关今年以来共依法监督侦查机关立案371件、撤案155件,纠正漏捕漏诉450人。对民行裁判提出抗诉和再审建议220件,监督民事执行、调解案件460件。
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受思想观念、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与发达省份比还有差距。针对这一实际,杨克勤提出:“检察机关要像关心帮助未成年人那样,来关心和帮助民营企业的发展。”随后,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吉林省检察院制定出台了服务民营经济、服务科技创新和服务重大项目的三个文件,确保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民企科学发展。在企业最关心、最现实的法律政策界限把握问题上,他要求全省检察机关在办理涉企犯罪案件中把握“六个正确区分”和“三个慎重”的原则,即正确区分民事纠纷与经济犯罪、灵活经营与违法犯罪、个人犯罪与企业违规的界限;正确区分联营和关联企业间融资、借贷与挪用资金犯罪的界限;正确区分企业间正常拆借、亲友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犯罪的界限;正确区分民营企业因正当利益被勒索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与行贿犯罪的界限;正确区分民营企业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手续费后纳入财务管理的行为与商业贿赂犯罪的界限;正确区分招商引资人员按规定所得奖金、提成与违法犯罪收入的界限。同时,进一步改进具体执法方式,对涉嫌犯罪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经营管理者、技术骨干慎重采用拘留、逮捕措施,对涉案企业的账户、款物慎重查封、扣押、冻结,对企业和经营者的涉案信息慎重披露。
“你离群众有多远,群众离你就有多远;你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你的感情就有多深。”杨克勤认为,要保持群众路线在检察工作中的永续性,必须从事关检察事业全局的队伍建设环节入手。“我们将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快吉林省检察机关的‘软件’建设,进一步提升队伍的软实力和执行力,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为践行群众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杨克勤充满信心。
(李国明 祝连勇 董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