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新华社编制
十年前的“非典”,提醒大家对传染病防控必须高度重视。 (资料图片)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人们对传染病有了切肤感受。可以说,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非典”促使国人开始学会用法律手段应对各类传染病。
■从临阵磨枪、仓促应战,到未雨绸缪,十年来,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日趋严峻的传染病防治形势相比,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几天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对此问题展开了专题询问。在“非典”疫情发生十周年之际,人大监督锁定传染病防治这个话题,实际上是对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所作的一次全面“会诊”,对传染病防治体系进行的一次集中“检修”。
“2003年的‘非典’和后来的禽流感,提示我们必须对‘人畜共患病’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综合医院的传染性疾病科和感染性疾病科,大多是2003年‘非典’时突击建立的,多数机构处于萎缩阶段,放一两个人在‘守摊’。”
……
8月28日、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国务院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分组审议、专题询问时,与会人员这样表示。
抗击“非典”十年后,常委会组成人员“会诊”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哪些问题?
防治体系薄弱,如何破解
“‘非典’的突发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国务院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传染病的防控力度、科研立项的支持力度都加大了。我们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对此深有体会。”丛斌委员在分组审议时这样表示。
买买提明·牙生、姒健敏、罗亮权等委员也认为,2003年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治已经形成了一个政府领导、多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初步工作格局。常委会举行专题询问时,朱静芝委员表示,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各级各类传染病预防体系。
“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环境变化、人口流动以及病种、病原的复杂关系,给传染病预防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朱静芝表示,基层疾控人员不足、任务重、待遇差,不能适应现实要求。
这一问题,也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发现。今年4月至5月,该委员会调研了北京、海南、云南等5个省、市及所辖16个市(县、区),发现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还存在“财神跟着瘟神走”的现象;防治人员数量和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实验室检测能力需提升;基层动物疫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和队伍力量薄弱等。
“在加强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方面,有什么解决的思路和改革的措施?”朱静芝在专题询问会上问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传染病防控人员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在人员培训、待遇等方面,都有一些专门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回答说,我国对传染病防控人员建立了卫生防疫津贴,2004年将专职从事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人员也纳入津贴范围,并大幅提升津贴标准。目前,全国近20万人获该津贴。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徐科表示,已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重点开展了对重点疾病防控、新发传染病应对、实验室检验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强化人员绩效考核评估。
疫情发布,避免“小道消息满天飞”
“明天市内医院转移‘非典’病人,千万不要上街”、“某某学校出现疫情”……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谣言。
此类“小道消息”,近年来也出现在小儿手足口、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治过程中。今年4月,浙江省慈溪市警方对3名散布甲型H7N9禽流感疫情者予以行政拘留。
谣言止于公开,疫情的科学发布是消除社会恐慌的良药。分组审议期间,多位委员、代表为健全疫情发布制度“支招”。
“传染病疫情的发布,贵在及时、准确。‘非典’以后,疫情发布制度和发布工作已有很大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韩晓武委员表示,疫情发布不及时、不准确,会耽误疫情防控,且会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造成社会恐慌甚至混乱。要强化重大疫情只能由中央主要媒体和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发布制度。
许振超委员建议地方政府将传染病定为“公共卫生事件”后,应迅速查明发病缘由,并尽快向社会公众通报,以平息猜疑和恐慌情绪。“这几年好多地方出现了小儿手足口病,但是发病后,一些地方信息披露显得非常迟缓,从而造成当地家长惶惶不安,不利于传染病防治。”许振超说。
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认为,公众对传染病疫情享有知情权,各级政府和疾控中心应真实、准确、及时对媒体公布疫情信息。全国人大代表杨林花建议,对甲类、乙类传染病,每年或每季度应在全国医疗系统予以公布,以引起各级政府、医疗部门、医疗机构甚至每一个医生的关注。
禽流感等新发病,怎样应对
8月29日的专题询问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一次专题询问。会上,如何防治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为常委会组成人员所关注。
“大规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或者养殖地区,可能成为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的新的发源地……对传染病可能出现新的发源地和传播途径,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监测、预警机制?”专题询问时,谢小军委员抛出问题。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表示,通过坚持日常检测、加强风险评估、建立多部门合作预警机制,目前还没有此类重大传染病发生。如在三峡工程建成后,有关部门开展了对三峡库区人群的健康检测,经过17年的检测,没有发现传染病疫情方面的异常情况。
“禽流感是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畜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2003年底爆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一直持续到现在。”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禽流感不仅危害养禽业,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农业部门一直抓源头治理,防控禽类的禽流感;加强监测,全国基层建立了400多个农业部直属的疫情监测点;制定了严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按照预案迅速扑灭。
于康震表示,为了做好今冬明春H7N9的防控,农业部在7月已经印发今年下半年和2014年H7N9病毒监测方案;9月初将召开2013年秋季动物防疫大会,全力避免今冬明春发生大的家禽疫情。
“对新发传染病根据其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有什么科学预测手段?在科研立项上有什么支持?”丛斌问。
徐科表示,从国内外传染病防控实践看,现在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是难以预见的,主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还是设立敏感的、广泛的疾病检测或者症状检测系统。我国已建立覆盖多部门的病原体检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加强病原体的检测、识别和溯源能力;加强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等。“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投入19.1亿元,立项支持146项课题。
宣传教育预防,切勿“走过场”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全国统一的传染病防控教材目前还是空白;一些学校挤占健康教育课时,或对健康教材“一发了之”;一些媒体对“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责任落实不到位;除北京、上海外,多数省份有卫生保健人员的学校比例不超过50%,有的省在10%以下……
“控制传染源需要公众的理解支持,阻断传播途径需要公众积极参与配合,而保护易感人群更需要广大群众有自我保护意识。”专题询问时,姒健敏委员提出,全社会参与对于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系统防治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
在姒健敏看来,当前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作用十分薄弱,“在鼓励全社会参与防治传染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上,政府部门有没有规划、目标?学校怎么能保证‘不走过场’?”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聂辰席表示,下一步将强调媒体的法律责任,扩大公益宣传;提高传染病防治宣传的质量水平,提倡通俗化、大众化;突出对重点环节、薄弱环节的宣传等,“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式方法,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宣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坦承,目前在学校传染病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关于开展学校传染病预防教育工作、学校校医和保健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下一步将加大对学校传染病防控教育工作的检查力度,督促学校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健康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开发等。
分组审议中,罗亮权委员建议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学生、农村和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的宣传。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帆认为,要重视发挥“微时代”媒体的作用。
(郑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