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岁的钟珍明已经在法院干了大半辈子,和所有默默无闻却为审判事业奉献青春的基层法官一样,从派出法庭到速裁庭,钟珍明都是坚守在审判和调解岗位的第一线,都是直面那些琐碎却又尖锐的矛盾。近三年来,他办案近千件,调撤率高达90%以上,先后荣获调解能手、优秀基层法治促进员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百里漏一与百分之两百
钟珍明在去年调到民三庭速裁庭之前,在西郊法庭工作了四年。作为宁波海曙法院唯一的派出法庭,西郊法庭承担着审理民事、商事案件的双重任务;而在速裁庭,又要面对审限短、结案快、调撤率要求高的三重压力。
钟珍明审理的案件中,既有财产关系复杂、当事人情绪激动的离婚诉讼等民事案件,也有当事人下落不明的信用卡纠纷和法律关系复杂、证据纠结难辨的民间借贷纠纷等商事案件。对此,钟珍明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一门心思扑在案件上,主动加班加点,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起案件。
“我们几乎每天要办一件案子,而群众可能一辈子才打一次官司,不能以自己百里漏一的瑕疵去面对群众百分之百的官司,我们应以百分之两百的认真去审理每件案子。”钟珍明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作为老同志,身材瘦弱的他经常抱病在身,但他身上却有着无法估量的“正能量”,这股认真劲使他的案子至今无一件改判或发回重审。
做法官不能寒了群众的心
办案中,钟珍明十分重视与当事人的沟通交流,热情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他常说:“我们当法官的,不能寒了群众的心,要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公正,用真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因此,他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当事人讲解法律知识,通过热情的接待、细致的讲解传递正能量,打消当事人的顾虑,促使当事人说出真实想法及案件的真实情况,为做好说服息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去年8月,钟珍明受理了一起不寻常的离婚案件:原、被告均是60多岁的老人,两人“上山下乡”相识,1977年摆喜酒,但至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两人由于生活矛盾较深,加上缺乏法律知识,庭审中情绪十分激动,几欲拳脚相向。
面对这种情况,钟珍明认真向双方讲解法律知识,并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自愿离婚,房产各自居住的调解协议,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另外一批数量达30件、标的总额达170万元的系列民间借贷纠纷中,面对当事人因纠纷争得情绪险些失控的状况,钟珍明以和风细雨式的工作方法,通过拉家常式的沟通,了解了案情,掌握了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及双方的矛盾所在,多次组织双方调解。在他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消除了误解,化解了矛盾,该案也顺利调解结案。
以笔代口写下满满十几页纸
今年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海曙法院速裁庭来了一位83岁高龄的老大爷,他来法院是状告自己的女儿,要求分割已亡故老伴留下的财产。
钟珍明拿到这个案子后了解到,老大爷姓张,女儿张女士目前身患重病,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住院治疗。钟珍明觉得,都说父女情深,何必闹到这个样子呢。于是,他耐心地做起了父女双方的调解工作。
但是,张大爷年高耳背,基本上听不见别人讲话,不过还好,张大爷会识字写字。于是,钟珍明找来纸笔,单独和张大爷在调解室做起了“文字调解”。
钟珍明通过文字告诉张大爷他女儿目前的身体状况,告诉他,本是一家人,何必为了钱而父女反目;又为他写了很多亲情珍贵的道理……固执的张大爷态度终于软下来了。钟珍明建议张大爷在女儿住院的时候也去医院看看女儿,他写下了担心:“她会要我去吗?”钟珍明写道:“血缘关系永远不能割断……她会很高兴您去看她!”
将近一个下午,钟珍明和张大爷笔谈用掉了十几张纸,张大爷最终听劝,官司不打了,案子也撤诉了,原本不相往来的两个人心平气和地相互面对了。傍晚时分,在女儿张女士的陪同下,父女两人一起离开法院回家。
钟珍明说,将心比心,每个人都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作为法官,如果能化解一个纠纷,社会上就少了一分戾气,多了一分和谐。案子不管大小,只要能凝聚点点滴滴的正能量,就是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