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上海浦东法律援助中心最关注法律惠民

2013-08-19 16:37: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闻晚报 

    “周一,与上海老年基金会浦东分会商讨给部分困难老人特别法律援助;周二,与浦东精神病医院商讨如何解决精神病人回家难;周三,浦东法援信息系统升级汇报会……”在浦东司法局法律援助指导处处长孙玉的日程表上,每天的工作都紧张而充实,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他日程表上的活动又将创造上海第一。

    “不创新不行,在浦东这是传统。”孙玉做了多年的法援工作,一直有创新的压力。浦东法律援助中心作为18年前大陆地区首家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大胆吃螃蟹,创造了司法部认可的“上海模式”,被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认为是中国改革中最令人兴奋的事,中心成立被写入当年发布的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18年来,浦东法援工作不断创新,开创了很多行业第一,2012年,浦东法律援助中心获得“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称号。

    今年9月1日是《法律援助条例》公布施行十个年头,法律援助制度已深入人心。这项司法救济制度如何从摸索、尝试阶段走到今天?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与浦东法援发展相关的一些人物,探索“上海模式”的精神内涵。

    法律制度创新的核心是维护公平正义

    感谢您,中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开创者——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

    1995年8月25日,在浦东新区蓝村小学门口几间普通的办公房里,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惠民机构——浦东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对很多居民来说,这的确是个新事物,但是当听说这里专帮有理没钱的人讨说法时,慕名而来的人士越来越多。作为这一工作设想的提出者和推动者,时任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浦东新区法制办主任的张凌预感到,这将成为一项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法律民生工程。

    现在,张凌刚从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岗位上退下,在其一生的政法工作当中,浦东法援中心建设是他的“最爱”之一。日前,记者在采访张凌时,谈到当年创立的酸甜苦辣,他依然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1993年,张凌作为上海市高级公务员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市进行培训考察,了解到了多伦多市政府通过聘用律师来为市民提供免费法律援助。这种惠民制度给了张凌很大的启发,他担任浦东新区司法局长后,提出建立一个为老百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平台。

    “浦东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第一站,有大批外来人员涌入投身于开发建设,再加上浦东原有的一部分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五保户等贫困人群,这一弱势群体的数量约有四、五十万,约占浦东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这群人的合法利益是容易受到损害,也最需要法律服务,但由于经济困难,往往无法请律师来维权。如果没有司法救济,有钱人打得起官司,穷人打不起官司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张凌认为法律援助是一项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符合法律的核心精神。他积极与各个部门沟通,希望大家都能为困难百姓“行个方便”。这个公益设想得到了从市司法局到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区公检法等各个部门的支持。

    谁来办案?找律师!当时浦东的律师约有800多名,张凌发动了这个群体,要求平均一位律师一年办理一起法律援助案件,而且事先申明,这是尽社会责任。虽然没有报酬,但律师们还是积极响应,包括毛柏根、陶武平、石毅、张嘉兴、尹燕德、张国飞、陈邦理、李骐、刘大力、乔文骏、吴坚、易国勇、陆忆军等当时及后来的名律师当年都是法律援助的积极参与者。

    法援中心成立后不久,就有许多人前来寻求帮助。其中群体纠纷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张凌回忆起其中一件案例:一位老板由于拖欠工资,被手下的民工们就簇拥着来到浦东法援中心讨说法。法援中心首先稳定了双方的情绪,之后开展调解,律师向老板反复说明利害关系后,双方当场签下协议,老板第二天就把拖欠的工资发给了工人,仅仅一天,纠纷就完满解决。类似的很多案件都让法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律师觉得,法援工作确实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难题,那些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也让大家感到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而另一件让浦东法援中心走向世界、也令张凌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就是1998年6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问浦东法援中心,这是克林顿总统访华时美方的参观点之一,这是美方主动提出的参观地点,意在考察中国法治建设。“当时小小的蓝村路小学几乎成了‘国际热点’,白宫先遣队、美国国务卿助理、中国外交部和公安部的工作人员、上海市市长、副市长及市有关部门等都来事先考察,我们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张凌回忆说,那次访问对才成立三年还算稚嫩的法援中心来说,无疑是次大考。那天,蓝村路小学门口来了30多部车辆,奥尔布莱特在一群彪形大汉保安的簇拥下进入中心。她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接待窗口,体验了全国首创的浦东法律咨询热线,就一个消费问题模拟了求助者与工作人员陈宝妹进行了咨询对话。听取了各方介绍后,她说法律援助事业是崇高的,对浦东法援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还很颇有兴致地说起自己是“律师之母”,她的两位女儿女婿也都是律师。预计40分钟的座谈会,一直持续了1小时又45分钟,奥尔布莱特对中国的法律援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担任主持人的张凌不得不委婉地截住奥卿的话,他说:“法援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这讨论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为了不影响稍后的访问,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暂告一段落吧。”会议结束后,奥卿与中心的市民、律师、工作人员等一一握手。在访问结束回美国后,奥卿为张凌先生递送了一份感谢函。据悉,这也是迄今中国法律援助机构接待的最高级别的外事访问。

    创建法援中心的过程使张凌坚信,法援工作是最能体现社会法治进步的法制制度之一,但需要继续深入,提高专职人员的法律服务水平,让更多老百姓受惠于法律维权。

    上海模式:中心受理+社会律师办理

    “人到中年回忆起从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最有意义的,还是法援案件。”——上海市嘉诚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嘉兴

    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司法行政为主导、以律师为工作主体、政府全额财政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法律援助机构只负责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和审批,案件全部由社会律师承办。该工作模式被司法部所认可并誉为法律援助的“浦东模式”(或称“上海模式”),与“广州模式”和“郑州模式”并称为中国法律援助工作的三大模式。

    律师队伍是“上海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浦东的律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800名律师到现在3800多名律师。目前,浦东已经在全区200余家律师事务所中遴选形成了一支由7家律师事务所组成的法律援助骨干律师事务所队伍和200人左右的法律援助骨干律师队伍。今年上半年,新区法援中心向社会公开招募法律援助律师,400多人报名,最终录取了92人。这些律师可以24小时守候在法律咨询热线旁边,随时解答疑问,可以第一时间出现在援助现场,成为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志愿者队伍。

    到今年正好做了30年律师的上海市嘉诚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嘉兴律师,跟法律援助很有渊源。当年他是浦东最早参加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之一,曾参加过奥尔布莱特来访时的座谈会。张嘉兴律师一直认为,律师应当有服务精神,不做法援的律师,不是合格的好律师。张嘉兴从自己做法援律师,到传帮带自己的学生做法援,再到现在所内新进年轻律师做法援,已经传承了三代。他还让到美国学法学的女儿也到法律援助中心实习,让她感受中国社会的法治环境。

    “影响再深的刑事辩护案件、标的额再大的经济案件,只是弹指一挥,人到中年回忆起从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最有意义的,还是法援案件。”张嘉兴如是感慨,办法援案件对很多律师来说又耗时又不赚钱,但是最后受助者的一声“谢谢”常常让他感到灵魂受到净化,深感职业的自豪感。

    不断创新是为服务更多群众

    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才能设计出人性化制度——浦东新区司法局法律援助指导处处长孙玉

    目前位于浦东新区市民中心的浦东法律援助中心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提升了很多,但在孙玉处长看来,依然还有很多空白地带需要开拓。他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率,如何让更多老百姓受惠于法援工作。

    经过多年宣传,很多居民都知道有事打法援热线。据悉,在浦东法援中心建立1年之后,1996年,全国第一条法律咨询专线“58941490”就开通了。1999年,该专线与上海全市统一的法律咨询专线“12348”并网,形成目前的“12348&68609999”作为第二级平台。经过完善,2004年,该系统在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与14家律师事务所之间建立宽带连接,建立三级平台。各加盟律师事务所根据专业特长,分别接答刑事、房地产、劳动争议、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港澳台等11个门类的法律问题,并实现了普通话、维吾尔语和英语三种语言服务。目前该热线的咨询量逐年上升,近年来每年的咨询量达到近2万多人次。因信息咨询量过大,有时平台服务还会“卡壳”,因此最近中心将于下月更新系统,使分类服务更加完善细致。

    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隐藏的矛盾。有一次,在接听咨询热线时,一个市民打来求助电话,因为他几次反映邻居违章搭建的问题,遭到邻居的威胁。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告知了该市民所在地的司法所,由司法所和居委上门调解,避免了邻里矛盾的升级。同时,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开设“绿色通道”,迅速受理群体性法律援助事项,化解矛盾。

    除了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浦东新区的三级服务网络也构建得最早。在法律援助联络点的覆盖上,通过对居(村)委的全覆盖,形成了由区法律援助中心、街道(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居(村)委法律援助联络点构成的三级纵向服务网络;同时还建立了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工会、老年人和军人等六个社团法律援助分中心;另外,考虑到外来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浦东法援中心设立了5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每项新举措背后都意味着对法律援助制度的探索和完善,而创新的背后是人性化的关怀。浦东法援的刑事法律援助探索开展非常早,率先在全市实现刑事法律援助全程覆盖。“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才能设计出人性化制度。”孙玉说,他曾了解过,据统计,73%的刑事案件被告没有律师辩护,这些人多是一些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人群,很多人甚至是糊里糊涂犯罪。他们的权益保护缺位,也给法院审案带来很多麻烦,一些流程因为没有律师参与,被告人明明有权利也不会争取,法官看着也着急。因此,2009年2月,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与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达成协议,为公安侦查阶段的刑事被追诉人提供法律援助,从而率先实现了刑事法律援助全程覆盖刑事诉讼的三个阶段。同时,积极开展扩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围探索。围绕量刑规范化改革,先后为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和可能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且无辩护人的被告人提供刑事法律援助。

    浦东法律援助的第一不胜枚举,大胆吃螃蟹的背后是对群众生活工作难题的精准了解和执著的服务理念。诚如老领导张凌所说,法治工作实践创新的前提是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实践效果要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就能得民心、有活力!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上海浦东万祥镇开展暑期青少年禁毒宣传活动
·上海浦东新区: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显成效
·上海浦东法院实践少年审判心理干预机制
·上海浦东:司法行政护民生
·上海浦东:走千个居村 听万户心声
·上海浦东:实行业务能手挂牌预约接访

·上海浦东:实行业务能手挂牌预约接访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二举行地铁志愿者业务培训
·上海浦东:国际航运中心崛起中的精英法官
·上海浦东推出中小幼学校交通文明远程教育模式
·上海浦东警方集中查处双休日“酒驾”
·上海浦东:法官“沉下去” 矛盾“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