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有网民近日爆料称,在中国招标网看到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安监局的设备采购清单,其中采购“装备箱”一栏中,出现了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LV)。8月15日,大理州安监局局长常建华回应称,网上的采购单属实,但采购单上之所以出现LV字样,是因工作人员不知道LV是奢侈品牌(8月16日《云南信息报》)。
一项调查显示,LV是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时尚奢侈品牌,不管是正品还是山寨,总可看到LV遍布大街小巷,而大理州安监局局长常建华却称其工作人员并不知道LV是奢侈品牌,如此辩解,令人不解,这是低估其工作人员的见识还是拿公众的智商开玩笑?
事实上,其工作人员相中的装备箱候选名单中,除了LV,还有新秀丽和皇冠,皆是知名的奢侈品牌。据报道,采购单上所列的种种物品,还有意大利和德国的知名户外产品:坎普和多特。换言之,这名工作人员不是不知道何谓奢侈品牌,而是太知道什么是奢侈品牌,不然也不会非名牌不取。正如有论者所言,“这个工作人员恐怕不是不识货,而是很识货;不是稀里糊涂,而是看准了好东西才出手!”面对公众质疑,承认错了并不难,非要强词夺理,甚至撒谎,只会透支公信力,陷入舆论谴责而难以自拔。
其实,大理州安监局的做法并不标新立异,它再次铺陈出一种采购病,即一些政府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比如,有的政府采购买个硬盘,花费就高达6999元。为何要买贵的?政府不差钱,花的反正是公帑,不花白不花,这是不少政府部门负责人或采购者的心态。问题是,有的采购不仅贵,还贵得离谱,正如一名参与过政府小额采购的供货商披露,“政府采购报价高不是秘密”。究其因,“政府采购中不送礼送钱,很难拿到单子,而采购者往往会和供货商共谋赚取差价。”也就是说,畸高的政府采购价格中,还含有不少腐败成本。
众所周知,2002年6月通过的政府采购法,到目前整整过去了11年,该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其立法初衷,即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应该说,采购法的出台确实助推了采购透明,也减少了采购腐败。但一些采购仍然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如何才能减少政府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一方面应从扩大公众监督着手,有专家称,“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法对采购信息披露要求过于笼统,有关采购信息披露的条款有待细化,提高操作性,并应与相关责任后果条款相衔接。”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监督更便捷,政府部门只买贵的就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起码有所忌惮。另一方面从严格审批做起。需要采购什么,什么样的最适合,审批部门应该负起责任,严格把关,不能让求贵求奢成为冲动。
最关键的是应该管住政府的钱袋子。不少政府部门仿佛陷入了豪奢崇拜,动辄豪掷公帑,完全一副败家子的心态。须知,这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岂能想花就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政府花钱必须节制,对纳税人负责。但是,仅靠政府部门的自觉,显然太天真,必须辅之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甚至严格的问责机制,使政府部门不能也不敢乱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