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山东省检察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纪实
8月11日,室外37℃高温,记者驱车前往山东省齐河县马集镇郑庄社区采访。见到赵亮时,他正在社区电网改造现场与工人一起忙碌,汗水湿透衣背。“赵书记来我们这里后忙调研、忙规划、忙协调……一天都没停歇。”社区几位老人很有感慨地对记者说。
赵亮是德州市检察院派驻齐河县马集镇郑庄社区的“第一书记”。2012年以来,山东省检察机关207名检察官积极响应号召,背起行囊、走出机关、融入群众,扎根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与群众同甘共苦谋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第一书记”们又积极对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办实事,解民忧,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听听百姓的烦恼牢骚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是山东省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山东省检察院认真落实省委部署,将其作为践行群众路线、联系服务群众、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主要工作来抓。经过层层推荐、审核,5名检察官成为山东省检察院第一批选派的“第一书记”。
在为他们送行时,山东省检察院检察长吴鹏飞语重心长地说:“作为省检察院的挂职干部,老百姓对你们寄予了期望。你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做好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还要注重发挥检察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法律宣传和司法服务的力度。”
“第一书记”们到任后,坚持吃住在村,对村办公场所、学校、道路、水利、饮用水、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等设施进行了实地查看,对村里的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贫困户、五保户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重点了解,认真倾听群众的困难以及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摸清了社情民意,也一步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邹平县检察院驻西杨村“第一书记”牛伟任结合驻村帮扶工作实际,建立了“一本一卡一簿”制度,民情日记走到哪儿记到哪儿,便民联系卡走到哪儿发到哪儿,帮扶工作的重要情况在“包村联户记事簿”随时反映。“在老百姓家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听听烦恼牢骚,出出主意点子,很多老百姓会记一辈子。”牛伟任说。
一年多来,山东省检察机关派出的“第一书记”们坚持以脚步丈量民情,先后走访农户、企业、学校14393家,帮助群众解决司法诉求283件,化解矛盾纠纷536起。
土台子换成新课桌
伴着朗朗读书声,吴鹏飞近日在调研时来到郓城县大屯小学四年级教室,发现满屋子都是崭新的课桌。他俯身询问一个学生:“你们的课桌椅子是什么时候换的?”学生回答:“是检察院的叔叔刚给换的。”这个小学的学生课桌原来是土台子,该村“第一书记”了解情况后,利用山东省检察院捐赠资金,组织加工了450套课桌,极大地改善了5个村办小学的条件。
在东营区六户镇田庄村,“三堆一沟”等农村环境“老大难”问题是村民的心病。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董海波组织200余人次,彻底清除了道路两旁多年堆积的杂物,并组织规划了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和柴草、物料集中堆放场,添置公用垃圾箱10个,对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进行了翻修改造,打造了一条生态文明典范乡村景观街道。
单县张集镇张庄寨村的彭胜福和妻子都患有智障,四个孩子也有智障表现。一家人只靠几亩地艰难维持生活。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肖彦军与他家结成了“亲戚”,帮他们一家六口全都办理了低保,隔三差五就买些米面粮油到彭胜福家看看。村民们高兴地说:“有了肖书记,彭胜福家算是晴了天了……”
驻村帮扶以来,山东省检察机关207个“第一书记”共与社区老党员、鳏寡孤独人员结成帮扶对子254个,捐赠款物54.3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859件;帮助群众修筑公路268公里,打井45眼;为218名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协调办理了低保。
留下“不走的工作队”
“第一书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扶社区发展。从进驻社区的第一天起,大家就将自己与社区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
济南市天桥区检察院派驻药山街道小鲁社区“第一书记”张君,发现辖区内黄河滩区有一片荒地,于是他有了建设新型生态园的想法。经过与市、区两级农业、渔业部门专家的反复交流论证,最终促成集种植养殖、休闲垂钓、黄河观光等项目为一体的小鲁社区生态园项目正式开工,为居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左庄村“第一书记”翟建林,积极推介所在村发展高效农业。经多方争取,山东鲁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在李村打造千亩有机生态蔬菜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建成34个标准化高效生态农业大棚,安置劳动力4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第一书记”们利用驻村优势,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认真对照群众的期盼找差距,在心贴心的交流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在实打实的服务中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本领。
贾富彬